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收藏。

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那么工作总结之家特别推荐这篇文章,请您认真了解下文细节。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编写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较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教学经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师:教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那我们上课前也来做个“点指”的游戏。老师说哪,同学们就用手指哪?生随老师做游戏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师:这两名同学一个同学是第五组的,一个同学是第四个。根据老师的描述请同学们快找一找他们是谁?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师:是啊!第五组有四名同学,只说第五组很难一下子知道他是谁,而坐在第4个的每一组都有1个,所以也无法知道他是谁,那么怎样能让同学们一下子把位置确定下来?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1、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你们看,他们来了。从这幅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师:(学生汇报后,小结)我们的电影院都是这样的,如果拿的是单号票,就从单号门进,双号票就从双号门进,那么小明拿的是8排13号,这是一张单号票还是双号票呢?

小明由单号门进入,看到电影院里座位很多,他急了:这么多座位我应该坐在哪?如何帮助他找到座位?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游戏目的

1.通过学生接触不同形状的积木,熟悉各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游戏准备

有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形状的积木.

游戏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副积木.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积木,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如:桥、房子等).

3.将各小组的作品摆在一起,由各小组推举的一名学生讲解自己组摆的是什么事物,用了那些形状的积木,并一一指出来.

4.全体学生评判出最优作品.

拼一拼,摆一摆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游戏准备

1.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摆的玩具.

2.每个学生准备与教师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

游戏过程

1.教师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让学生看见)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拼摆.

3.教师将自己的玩具展示给学生看,全班同学一起评选与教师玩具相似的作品.

4.谁的作品与教师的玩具最相似,哪个学生就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能够正确地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问题。

3、渗透排列思想,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活页作业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修记

一、复习

1、下面是我们班同学画的统计图。

星期日同学做家务的事

⑴、()最受同学欢迎。

⑵、()的人数最少。

⑶、扫地的比洗衣服的少()人。

⑷、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2、下表是本班第八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成绩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人数

18

10

6

2

学生根据上表的数据提出问题,进行分析。

二、巩固提高。

1、大屏幕出示97页4题。

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好吗?

2、想出办法了吗?真聪明!快快告诉老师吧。那就这样,每位同学把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在卡片上打上号。

3、进行统计。

三、拓展练习。

师:用□、△、○三张卡片,可摆出6种排法,例如:

□△○

请同学们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

预计学生回答:

生1:洗衣服最受同学欢迎。

生2:洗碗的人数最少。

生3:扫地的比洗衣服的少2人。

生4:叠被的有几人。

生5:洗衣服的有几人。

......

学生实际回答:

前3问学生都能正确答出。

生:洗碗的比叠被的少2人。

生:洗衣服的比洗碗的多3人。

生:扫地的和洗衣服的一共有12人。

......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生1:优秀的有几人?

生2:良好的有几人?

生3:优秀比良好多几人?

生4:不合格的比合格的少几人?

......

学生实际回答:

生1:优秀的人数最多,有18人。

生2:良好的有10人。

生3:不格的人数最少。

生4:良好和合格的一共16人。

......

预计学生大部分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生实际: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预计聪明的学生能够做出来。

生实际:

□○△,△○□,△□○,

○□△,○△□。

教后感想:

学生数学课堂活页作业

统计第三课时

可爱的班级响亮的名字

老师寄语:

一、疑问空间:

二、下面的题同学们可要好好做哟!

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家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多少辆摩托车,多少台冰箱。

评价专栏:

评评你自己做的怎么样?

老师评评你吧。

爸爸妈妈的看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课前思考:前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加法、减法,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做了,我们应该使他们有些什么提高?从教材的安排看,知识目标有:进一步感受加法交换律,从数的大小变化中寻找规律;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还能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

逆向思维解决加几减几的问题。

能发散思考同一结果的不同算式。

教学重点:怎样逆向思考,寻找多种答案。

教学设计:

2、4、5学生独立练习。

第一题:看图列式。先查看学生看图马上能列出几个算式。列加法算式的时候,能列一个一定还能列第二个。

金鱼图请两个的同学说说你怎样马上想到第二个算式。绵羊图,要多的,可以是

1+4=54+1=52+3=53+2=55-1=45-4=15-2=35-3=2

第三题: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

第六题:学生逆向思考有一定的难度。要给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所以我采用先演示再独立练习的方法。

演示:师在一个盒子朝学生的一面写上4,并告知里面要装4支粉笔,倒出教师预先放好的3支,板书3,再放几支是(指4)这个支数,板书4。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案3篇

数学老师要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每个一年级数学老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一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一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一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Dg15.COm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一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案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去游乐园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再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p17第4题。

四、总结

这堂课你感觉学什么最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四课时: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m——-cm

(2)黑板的长是——-m——-cm

(3)门的高是——-m—cm

(4)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m——-cm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5、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三、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一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小棒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数学活动数小棒。

师:小朋友们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们觉得大概有几根?(生答)

师:到底有几根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数?

(独立思考)--(小组操作)

汇报: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熟悉整十数的顺序(十个十个地数),知道一捆是10

,两捆是2个十(20),------十捆是10个十(100)。

师:100是个几位数?(初步了解数位)

2、数实物

幻灯出示圈一圈,数一数的头像图。

师:有几个小男孩?怎么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先想再数,数的时候不盲目.

教学过程

(学生数实物,师指导,口中数的数与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汇报交流数数方法。

3、数点子。

生数师巡回指导。

二拨一拨

如:43怎么拨?

在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

个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数学游戏

师报一个数,请数出后面的5个数。(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师:59后面是几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反馈

1、生独立思考书上第二题,再交流怎样数的快。

2、接力赛。

生观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组口答此体。

3、数数,从1到100或倒过来,数给同桌听。

课后反思

2、蓝建珠(无)

3、邝时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40、41页练习六1~6

教学目标:1.能按某一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图片、学具盒、纸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小朋友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2.揭题:今天我们要进行比赛继续来给物品分分类,看看哪一组分得对,分得快?

二、基本练习:

1.同类的圈起来。

3顶草帽和一双袜子3种水果和一支笔

说说你是怎么圈的?依据是什么?

圈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2.这儿有许多交通工具,你能分分类吗?

分成汽车、飞机、轮船,你为什么这样分?(地上、天上、水上)请把汽车涂上颜色?

3.独立完成练习六第三题。

反馈,为什么?

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三、加深练习

1.想一想:怎么分?

练习六第4题

说说为什么怎么分,依据?

一束一束分、颜色分、种类分

小结: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得结果也不同。

2.练习六第5题

小组讨论交流――组内小结记录――派代表全班交流――小结方法

(大人小孩、男女、家人、爸妈孩子)

对得多的小组得一颗五角星。

3.练习六第6题

独立练习(可以同桌进行)

小组讨论(分类方法汇总)

全班交流(各组反馈)

小结(平面几何、滚动、各种形状等等)

4.请把教室内的物品分类。

蔬菜、水果、文具、餐具等物品的卡片放在纸带里请学生分一分。

说说你为什么怎么分?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应如何分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分类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同学们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学生: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学生: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学生:两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学生:可以。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用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用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P77,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集中巩固加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掌握,促进加减、连加连减之间联系。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计算:

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本领?这样的两步计算的题我们学习了那几种?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请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校对,选择第2竖行的三道题,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小结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计算顺序来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从左往右计算,第一步计算后的得数要记在脑子里,继续计算。

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出示练习第5题,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公交车乘客上下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介绍。列式计算,并说出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2、想一想,说说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要用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求?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4、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整理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题。

5、小结:鼓励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综合练习,加强应用。

1、引入:刚才同学们都很好,我们已经这些知识结成了好朋友,知道什么的情况下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和它们来做游戏。

出示练习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在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第1个图中,得数都是8,为什么?你能设计这样的题给同学们练练吗?第2个图呢?

第2个图还可以斜着计算。

2、第7题,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去发现。有困难那的可以小组讨论。

反馈,交流得出游戏的规则。在书上模拟游戏,两人一组:5+3=8我跳8,8-2=6我跳6......

3、挑战聪明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集中拿法?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7种结果)

四、学习小结:这节课你又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联系生活中的运用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联系实际的举例比较牵强,诸如自己创设的情景比较多,如妈妈拿出8只梨,我吃了一只,爸爸吃了2只,盘里只剩下5只梨。

聪明题学生想到的方法较多,但由于没有实际的操作,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想到8的组成去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一定要有实际材料操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继续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统计意识。3.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产生统计需要(播放音乐,《快乐的节日》。)(师生随音乐拍手轻唱。)

师:一个全世界小朋友都在盼望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是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每到这个节日,学校都要开展庆祝活动,节日的会场总是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你认为我们该用什么来装点会场呢?生1:准备一些鲜花、彩旗。

师:确实需要鲜花!还有呢?生2:买些气球。(板书:买气球)

师:好主意,我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评析创设六一节活动引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出示4种颜色的气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应该多买一些呢?生:可以统计一下。

师:怎样进行统计呢?生1:像上次那样,举手表决。生2:可以一个一个去问,看看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多。

师:这方法也不错嘛!就请你作调查员,怎么样?请你向同学们展开调查,好吗?

生2:好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红色),你呢?(黄色)(学生按座位顺序一个个地问下去,问了八九个。)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现在,你们能准确地说出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吗?生:不能。

师:看来光用脑子记是不够的,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地记录下来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呢?

生3:可以把同学说的记在纸上。

师:(点头)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可怎么记呢?小组讨论一下,看有什么好办法?(教师巡看。)

生4:我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生5:我可以画正字,就像我们选文明学生一样。

生6:可以点点表示,我先分别写上红、黄、蓝、绿四个字,同学说一个,我就在后面点一个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亲自试一试吧。下面,调查员再进行调查时,就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记录了。拿出练习纸,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小调查员一个个地询问,全体在纸上记录。)

(评析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探索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三)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师:选择红色气球的人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只要数一数有几个正字,再加起来就知道了。

师:整理你们的调查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绿色

合计

人数

11

16

4

5

36

师: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的多少情况,该怎么办呢?

生:制作统计图。

师: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如书第85页),说说你准备怎样制作出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呢?

生:用彩笔涂上不同的颜色,不画出格。

师:你真仔细,那么这一个小格代表什么呢?生: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的意见。

师:你说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按照我们收集的数据开始制作统计图。(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动手实践。)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拿统计图到投影仪下展示。)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很整齐、很漂亮。生:我给他提个意见,要是用不同颜色的分别表示红、黄、蓝、绿就更漂亮了。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的统计图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一条一条的、长方形的。

师:条形的,真形象。(评析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评价作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从这张条形的统计图中,我们都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1:可以知道喜欢黄色气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蓝色气球的人数最少。生2: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生3:还可以知道有36人参加了调查活动。生4:能知道该多买哪种颜色的气球。

师:哪种颜色?生4:多买黄色的气球。

师:为什么?生4:黄色是多数人喜欢的。生5:要让多数人满意才行。

师:的确,我们应该关注多数人的愿望。老师知道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了,谢谢大家。你们是用什么知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生:用了统计的知识。

师:统计知识真了不起,又一次帮助我们做了决策。(评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统计为决策服务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在节日期间,不仅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庆祝活动,就连电视中的儿童节目都越发地丰富多彩了。你们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呀?

生1:我喜欢《四驱兄弟》。生2:我喜欢的动画片是《哪吒传奇》。

生3:我喜欢《蓝猫淘气三千问》。生4:《百变小樱》、《火车侠》、《七龙珠》。

师:在近期上演的动画片中,到底哪一部动画片才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呢?请你统计一下在你们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动画片。(拿出练习纸)

师:提醒大家注意:

①请本周组长担任调查员,先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确定你们小组中的调查方法;②别忘记记录数据;

③假如你遇到困难,可以与同学商讨,或者请老师帮忙。

(学生开始分组调查统计,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生1:我们组最喜欢《百变小樱》。生2:我们组最喜欢《哪吒传奇》。生3:我们组最喜欢的也是《百变小樱》。

师:看来,《百变小樱》很受大家的欢迎。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出发,加深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六)小结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统计知识。生2:我知道了大家都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

生3:当我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时,可以问问大家,做一个调查统计。

师:你说得真好,用调查统计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进行决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进行统计呢?请你们课下找一找。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根据教材安排,引导学生开展买气球和最喜欢的动画片两个统计实践活动。

首先,努力使情境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结合单元教学时间恰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让学生为庆祝活动出谋划策,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科书安排的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电视内容的认识和选择大多局限于动画片,因此结合学生特点我稍加改动变为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其次,力图体现师生共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如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进一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小字本

听写本

算术本

原有

19

18

32

新领

18

25

18

2、纸制班牌六块

一(1)班

27人

一(2)班

30人

一(3)班

25人

二(2)班

34人

二(1)班

30人

二(3)班

33人

3、计数器十个,小棒许多、本子50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明确图意,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信息估算结果。

二、探索算法。

1、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计算方法。

3、集体用竖式计算。

4、尝试练习。选择听写本或算术本进行计算练习。边计算可以边说算法。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1、计算:26+7和26+27

先让学生看题你发现什么,猜一猜结果会有什么关系。

算一算,验证结果。

2、动脑子比较练习另两组。P53算一算想一想的后两组。

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能不定期安排

合理安排乘车人数的搭配。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