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读后感必备8篇

人口论读后感必备8篇。

下面是编辑为您准备的与“人口论读后感”有关的信息,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当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时。那么这时读后感的作用就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去进行解读。

人口论读后感 篇1

离开了计生岗位,才耐住性子终于看完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尽管太迟了,毕竟还是仔细拜读了,估计大多数同行在奉此书为圣典的同时,根本就没翻过,毕竟当今社会少有人认真读书了,《人口论》读后感作文。可是正由于此书,才有了节育政策的推行。

马尔萨斯认为,如果不受阻碍,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而资源和生活资料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人口思想的'影响,读后感《《人口论》读后感作文》。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受马尔萨斯的影响,提出了“工资钢铁定律”。“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常说的一个主要成分。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成为在中国倡导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人。

但马尔萨斯的论点,无论是他生活的年代还是此后直到现在,都存在争论。我认同穆光宗所说的:“放任状态下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这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一个合理部分。”但我同样认为,如果机械地相信他的观点,无疑过于悲观了。世界过去了213年,人口增长了数倍,但他预料的后果并没出现,人类反而更为富足了,这就是马尔萨斯理论的局限性。

人口论读后感 篇2

道德与恶习

——读《人口论》有感

1798年,马尔萨斯在英国发表了《人口论》,正值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英国发展迅速。生产力提升飞快,技术也日新月异,大量工人下岗,在工业革命之前,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迫使英国的很多农民不得不到城市求生存。

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英国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剩”的情况,围绕这一现状,英国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人口论》这一巨作就诞生于这样的社会思想环境之中。

《人口论》的出现基于作者马尔萨斯一个著名的论断“人口的增值率无限大于土地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而这一论断归结于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据此,马尔萨斯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方法,即道德与**。下面我将从上面所提到的三点讲诉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

其一:“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正如当时英国社会所出现的情况,大量劳动力失业,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人口过剩,而城市的各种法案,如书中所提到的济贫法等等都无法有效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

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人民生活质量极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疾病,虽然我们现在提到英国全民医疗使得人们的医疗有一点的保障,但十八世界时还没有出现,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极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极低,按照马尔萨斯的论断,一定的人口无限制的增长12年即可翻一倍,但受制于死亡人口,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与此同时,人口过剩也将导致社会犯罪率飙升。

疾病的流行、救济的不足、医疗条件的不足以及犯罪率的上升都阻碍了人口的增长。即恶习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当然,恶习不仅在这里,而且以后还会涉及。

讲完恶习,现在从道德方面去看生活资料对人口的限制。对此,马尔萨斯提出,没有足够能力抚养子女的人不应结婚,以在道德上控制人口。今天,没有足够的资源和金钱的人结婚生子,或者不结婚,也就是说,在道德上限制人口。

可以看到,西欧等人口成负增长或者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乎于零的国家,鼓励生育的方式总是成金钱方面入手,国家承包一切所需。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开放二胎,迎来了一波出生潮但很快就减少了,这与此有很大关系。

其二:“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这一点作为中国人有深刻体会,故不从书上引例子。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口增长很快的时期,或者中国人口真正增长的时期,也就是清朝的人口增长时期,找到我们需要的材料。当时的清朝虽然封闭但也有很多开放的地方,而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引入正是来自于那一时期,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到了中国并很快适应了中国的土地,极大的提高的中国的农作物产量,使得中国的人口有了极大的提升。才使得清朝晚期的成为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

再看如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如袁隆平在海南种处亩产1000斤的水稻,另外一方面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如近期袁隆平在沙漠中种出了海水稻,这两方面都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其三:“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于底层的穷人相比,当时的优势人口可以反映为底层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

它也可以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和底层农民阶级。而这里涉及的限制只是限制人们养成不良习惯的最快方式,即战争。在生产资料有限的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人口增长在中前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他们依然有足够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是底层人口提供的,因此他们的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加,而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料的人口增加较缓慢。

当占优势地位的人口不断增加,他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会不断增加,而这也压迫着底层人口,直到两者之间的比例突破了平衡点,底层人口必然会反抗,其后就是战争,随之而来的就是改朝换代,中国古代的部分历史从人口方面来看与此类似。在欧洲,罢工等运动与此有关。战争,带来的贫困会涉及到各个阶级,占优势的人口增长必然会受到限制,就其从事生产的能力而言,其生存能力远低于底层人口。

除了战争,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分阶级的,那就是疾病,天花、霍乱、黑死病等对当时的人口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大量人口死去。这与第一点提到的人口过剩密切相关。在书中战争、疾病均被归与恶习与前面的犯罪等一样从消极的方面限制人口。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马尔萨斯的判断和三个论点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到现在还不能完全驳倒他。但从书的角度来看依旧有他的缺陷,其一:他没有太大的考虑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以及资源的开发探索。

上面引用的例子是我自己的感受,书中没有涉及到这些。其二:忽略的政策的时效性。

在马尔萨斯《人口论》发表两百年后,1957年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在后来的计划生育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经过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时需要重新制度更改,而《人口论》中对道德对人口的限制作用中没有提及时效性相关内容,而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人口论》发表到如今两百多年的历史,依旧影响着人类,读它能感受到工业时代对英国社会,对世界的影响,能感受到人口与历史交融,能感受到道德的善与恶习的残酷。

人口的增长与限制徘徊在道德与恶习之间。

人口论读后感 篇3

可是我觉得这个是错误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口还是高速增长,虽然都是个人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但大家感觉人多就是力量,就是可以产生很多财富,结果是孩子越多,生活过大约艰辛。或者说,这个中国特有的现状,但是非洲或者其他发展中或者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真的很快。从人口增长模型可以看出,高-低模型(过渡模型,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只要分布:农业社会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认为这个理论是不正确的。

据马尔萨斯说:“一国的幸福取决于什么?其实,并非绝对取决于其贫富、历史的长短和人口的疏密,而是取决于食物增长的速度,取决于每年食物的增长同每年人口向平衡的程度。”

我却认为,这个是不完美的。因为人是精神的,不是说物质的幸福就是幸福,不是说食物就是幸福。比如说,食物增长了,但是人们付出的劳动时间增加,辛苦劳累,这个虽增加很多食物,但是对于增加食物的期望值与幸福度是在减少的。

所以,我认为是不完全对。

马尔萨斯认为,工业收入的增加只是劳动产品的增加,而不是土地产品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不会转移到食物上。人民的食物不可能增加,对于国家是不利的。

他也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有缺陷的。因为在全球经济条件下,各国可以进口粮食,而且粮食价格会上涨,但不会快于劳动活动的经济效益。因为根据国家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优势占最大,两个劣势占最小。

所以不必担心食物会被垄断,然后无限的上涨。我认为,非食物性的生产劳动,是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由于栽培面积的减少,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目前的无土栽培技术,对农业的影响不大。

例如,现在在农村,许多人不再需要耕种,因为机器可以代替劳动力,解放一部分生产力,给工业带来好处。

然后,马尔萨斯在人口理论中似乎不太支持工业。他认为非农业生产将给人民带来贫穷和犯罪。比如说,中国的财富显然会增加,其土地年产品和劳动年产品的交换价值逐年提高,然而供养劳动者的实际基金却将保持不变,甚或减少,因此,中国财富的增长与其说会改善穷人的生活境况,还不如说会是穷人的生活境况恶化。

我觉的,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工业可以带来财富的增加,然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富购买生活所需的产品,尽管它会带来或肯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但财富的大幅增长可以抵消这种负面的经济结果。

制造业确实是功劳很大,就如几次工业革命,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知识,读了书,才会明白。然而,阅读并不是说作者是对的,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如《庄子》中轮扁早就对桓公说过: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而已”。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整体思维,一种本质上直观的基本理论,一种思维视角和一种人性升华的方式。

人口论读后感 篇4

“新人口论”是马寅初于1956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根据195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的人口增长情况,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到1953年,中国有6亿多人口,是一个静态纪录。

但是,从1953年以后的社会情况考虑,人民生活改善,老年人死亡率降低,国内秩序安定,以及人们思想上希望多福多寿等等,马寅初估计“近四年来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千分之二十以上”。以六亿为基数,每年以千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不能不认为这样增长下去是太快了。因此,他认为,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快资本积累,加快工业化进程,就要降低消费比重,这就需要控制人口。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非控制人口不可”,“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不免给**带来很多的困难”。要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要在积累资金的同时控制人口。

马寅初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之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也就是现在《新人口论》的主要内容:建议在1958年至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我们可以知道这五年中或这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逐步提高;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一面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权力不够大,我们应该用更加严格有效的行政权力来补充。

国家有权干预生育,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及避孕。

乍一看,“新人口论”在理论的周密和深度上以及对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完善、甚至某些不确切的地方,但是,它确实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0多年后的今天,回首往事,这个问题题的多么及时!今天读《新人口论》,更感到它的直接现实意义。

如果从提出那时起,国家真正地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本着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来研究这个问题,又本着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来宣传它,恐怕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增长不至有这么快,困难也不至到达今天这样的程度。遗憾的是,那时没有这么做。相反地,对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却大加指责,大加批判,加了许多诬蔑不实之词。

从书开始回顾历史,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它否认了“人多是好事”这样一个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它谈论了人口的质量问题;谈论了人口和粮食的关系问题等等。但是从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新人口论”根本没有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来谈论人口问题,相反,它正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动来分析人口问题的,来谈论人口增长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貌似本来就没有“人多是好事”这一重要原理。

还有很多人认为它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人口论》中说:“我深信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1000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50个人就可以做了,请问其余950人怎么办?

因此,考虑到人多,我不能很快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又说:“我国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多搞大工业,列宁也说过,没有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

然而,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马寅初认为,这就难免发生***。

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上述意见并非不合理。但是,当时有人指责它荒谬,是否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会有多余的人口。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不可能发生“其余950人怎么办”的问题,而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踏步前进,还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它就成了煽动人们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拥护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动对象。

从伦理德角度看,当时人们认为这一论断是对六亿人感情的缺失。它提倡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外,还应该运用更加严格有效的行政力量。于是,被指责说是把人口看作一切困难之源,罪恶之本;把六亿人口看作是给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其实是,为了民族的健康和繁荣,为了更快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殖率,这不但不是什么对六亿人口没有感情,恰恰相反,正是表现了对六亿人口的高度感情。

所以,总的来说,五十年代对“新人口论”的批判,搅乱了许多是非,但如今我们也从当时的批判中更加确定了《新人口论》的意义与正确。当时理论宣传片面,实际措施不力,导致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实践是最公正的裁判者。

而今,我国的人口问题又到了另一个阶段——人口老龄化,此时《新人口论》已经不再适用,但仍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相信不久的将来便会出现实际有效的新型人口理论,那时我们也已不再是50年前的人民。

人口论读后感 篇5

马尔萨斯因其发表《人口论》而为人所知,他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的父亲及其朋友们(如卢梭、休谟等)的思想的反动。这使读者景仰的不仅是他书中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还有他敢于质疑和反对大家的勇气和精神。虽然,《人口论》被称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但是,他的学术造诣同样受到人们的肯定。

人口对于人是再不过相关密切的话题,对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研究深深地关系到人的发展。《人口论》涉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就分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看似简单的.几个条条框框,却是颇为深刻而亘古不变的真理。

马尔萨斯提出: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两性间的情欲史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不仅仅体现了马尔萨斯懂得社会科学,还反映了他对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讨。马尔萨斯在意识到人类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了两个抑制,即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此外,他还说到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其中道德抑制对今天世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见马尔萨斯的观点的前瞻性与计划性。而他所说的积极抑制,提倡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争议的焦点。从人权的角度来说,这显得颇不人道。对人口的研究自然少不了对关乎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关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奠定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马尔萨斯对人类生存基础的考虑。

马尔萨斯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而是由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对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二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相信自然或是社会选择,而不是单纯的源于某一制度。马尔萨斯是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者,反对救济穷人,认为救济穷人就是帮助穷人制造穷人。这也是他的著作受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尔萨斯对人口的研究确实深刻而全面,但是真的还是缺乏一丝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警示着我们学术是不断进步的,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够吸引眼球,但是对人的关怀也同样重要。

人口论读后感 篇6

内容简介: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论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对于中国人而言,马寅初和马尔萨斯这两个人犹如命运的双子星,无法分割,对于马寅初而言,马尔萨斯这个名字则彻底是出杯具,实际上,即使马寅初与马尔萨斯毫无关系,他的新人口论也注定不容于60年代的中国。由于鸦片战争以来整个民族遭受的悲惨遭遇,以及抗日 抗蒋 抗美 等一系列的成功,整个民族不可避免的滑向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

人口论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写个书评。 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把《人口论》看完了。说实话,这也算是第一本我看过的经济学原著了,以前看的多是课本,虽然这本书是C部而并非F部。 全书共十九章,如果你想大体了解一下人口论和马尔萨斯,看看前七章就可以了。包括他最精华的两个级数理论,都是在这之前提出的。从第八章开始,马尔萨斯对当......

人口论读后感 篇7

其次,我认为工人的贫穷和失业不是人口法的结果,而是社会制度的结果。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可以让企业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人的利益,使工人可以过上小康生活,而不至于贫困,失业是存在的,但是也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坏的社会制度,则可能使工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出现工人贫困、失业的现象,甚至引起工***示威和**。

最后,我反对马尔萨斯“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的观点。救济穷人,可以帮助他们生活下去,有时他们只需要一点钱,就可以开始正常的生活,不仅可以摆脱穷困,也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是,穷人的救济可以给社会带来一点人文气息,不仅是工业资本的冷气,还可以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学无止境,对于《人口论》这本能引起世界轰动和200多年不止争论的书,我认为我还未彻底地了解到其内在,一些专家对一些论点的争论,还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也提醒了我要不断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对于“糟粕”要提出质疑与改良的方法。另外,针对我国人口问题,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1、 要重视和运用制度的力量,抓好制度建设。

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论读后感 篇8

马尔萨斯因其发表《人口论》而为人所知,他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的父亲及其朋友们的思想的反动。这使读者景仰的不仅是他书中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还有他敢于质疑和反对大家的勇气和精神。虽然,《人口论》被称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但是,他的学术造诣同样受到人们的肯定。

人口不再是于人类密切相关的话题。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论》涉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就分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看似简单的规章制度,却是深刻而不变的真理。

马尔萨斯提出:

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二、两性间的情欲史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不仅反映了马尔萨斯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类生物学、自然属性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马尔萨斯在意识到人类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了两个抑制,即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此外,他还说到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其中道德抑制对今天世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可见马尔萨斯的观点的前瞻性与计划性。而他所说的积极抑制,提倡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争议的焦点。从人权的角度来说,这显得颇不人道。

人口研究自然关注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奠定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马尔萨斯对人的生存基础的思考。

马尔萨斯认为,工人的贫困和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法造成的。对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二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相信自然或是社会选择,而不是单纯的源于某一制度。马尔萨斯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者。他反对救济穷人,认为救济穷人就是帮助穷人创造穷人。

这也是他的著作受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尔萨斯对人口的研究确实实深刻而全面的,但却缺乏一点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警示着我们学术是不断进步的,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够吸引眼球,但是对人的关怀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