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策略教案集合

数学策略教案集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我们认为“数学策略教案”这篇文章值得一读现向您强烈推荐,欢迎你的到来愿这篇文章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并请与你的网友分享!

数学策略教案【篇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情境创设

欣山镇中心小学 古金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 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 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 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创设趣味情境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 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记得教六年级数学中的“鸡兔同笼”应用题的时候,我利用视屏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美丽的大公鸡和不同 颜色的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兔一共 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学生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条题目的思考过程中去了,很快正确结果就出 来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给学生创设的是形象生动的有趣的问题,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康庄大道,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 一。

二、创设情感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白居易在《与之九书》中说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最能感动 人心的首先是人的真情。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

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事先知晓有两个学生当天过生日,我先去蛋糕房买了盒蛋糕,从电脑里下载了生日快乐歌。上课 了,我打开音乐,带领学生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让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指定学生按小组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的时候,学生很活跃,完全沉浸于幸福快乐 中。这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回答问题是那么的投入,手总是举得老高老高;讨论问题的时候是那么的热烈。可以说是全身心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 中。下课后教室里还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有学生还冲着我喊:“谢谢您,王老师!”课后,我认真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和蔼温馨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带给 了学生热情,学生也就能带着强烈求知欲和无限的感动积极地参与 到学习中来,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这样的课堂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 的,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置于课的开 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 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 “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 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拨动 学生的思维之弦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 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 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 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 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 地说:“8米=米=米??”教师接着说:“像8,,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

五、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 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 不会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 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例如在“利息税的计算” 的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息,在银行里,学生向银行工作人 员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交利息税,交利息税的意义是什么,不同存款年限的利息之间差别,存款本金的利息和利税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怎样求存款到期利息税等 等问题。我还布置了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或邻居计算家中存款所得利息、利税和到期后的取款额的课外作业。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 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提出各种疑问,还能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小开始用数学眼光 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对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 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为此,课堂教学的 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前提,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 性思维。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而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学、爱学,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真正提 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策略教案【篇2】

作者:孙淑芹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2019年第08期教育本身应该变成教师和儿童合作创造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应开展合作研究,创造自己的知识。

怎样才能变“传统的传授式”为“合作研究”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幼儿广开思路,大胆猜想、探索,从而发掘幼儿潜能,激发创新思维,点燃幼儿的发现之火,探索之火,让幼儿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所以,在幼儿“数形成”的活动中,我从“开放式教学”这一角度做了大胆的尝试和调整。

1、 从生活出发,寻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每一代人对自己的童年都有铭心刻骨的记忆,特别是童年时期接触过的动画片,几乎成了幼儿特有文化的主要内容,如80后童年离不开《西游记》《蓝精灵》《聪明的一休》等,90后离不开《灌篮高手》《苏克和贝塔》……而现在的现在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熊出没》了,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哼唱几句。因此,本次活动我选择的主持人是:熊大熊二号。

以这对憨厚、聪明的兄弟俩的奇特经历为主线,展开活动,本次活动在不同班级进行同课异构,一共上了6遍,无论在哪个班级,只要老师问道:在大森林里也住着兄弟俩,特别爱吃水果,他们是谁呢?孩子总是满眼放光的回应我:

熊大熊二。说完还要高兴地做做鬼样,扮扮鬼脸。心情瞬间愉悦。

这样的开头为节日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多元情景,引发幼儿主动思考

不爱学习的孩子哪都有,但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我把数学内容融入到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把外在的要求尽可能地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表达、验证。如故事的主线就是熊大熊二发现了两个罐子(一个能变多,一个能变少),重点内容就暗含在他们和罐子的互动中发生的神奇的事情。

数学策略教案【篇3】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数学策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通过列表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探索解题策略展开,先出示有很多信息,但隐含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图,让学生选择信息,选择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策略内化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初步感知用列表来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你听到了或看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每枝钢笔多少钱?

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步计算的马上解决。

2、解决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1)找有用的信息

①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钱?图中那么多信息,你打算怎么办?

②那么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呢?请你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2)记录信息

①如果要求你们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你会怎样记录?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信息。

③汇报展示方法: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吗?

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有:完整地记录信息的方法

摘记数字记录的方法

摘录重点的方法

(3)优化方法:

①如果现在再让你记录,你会选择哪种记录的方法?为什么?

③再来说一说:刚才他是怎么样记录的?

④在摘录重点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添上表格线,使它成为一个表格。

⑤你能看着表格直接列式解答吗?

(4)揭示课题

3、初步应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1)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用列表的方法把求小军买多少本笔记本?需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2)汇报展示: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录整理信息的吗?

(3)列式解答。

二、通过观察比较,巩固列表的方法,并对列表的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

(1)观察这两个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格来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共18元

小华

5本

共?元

小军

?本

共42元

(3)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呢?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现在你能把括号里的数填出来吗?

三、实践应用,再次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解决买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信息。

(2)汇报展示并列式解答。

2、录音播放商店降价的信息:

(1)现在有2个问题,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解答。

问题一:丽丽和芳芳一共付了多少元?

问题二:丁丁比丽丽少付多少元?

(2)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数学策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⑵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⑶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揭示课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交流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校-->桃园-->大桥-->家

⑶介绍确定行走的方向的思考过程,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介绍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方向的方法。

生:我说学校到桃园的方向,因为上学时的方向是向东,所以放学回家的方向是倒过来向西。

............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⑷教师总结,初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教师总结:先要明确小红上学走的路线,再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二、具体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进一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⑴出示题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

⑶班级交流,再次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你会先标出哪个景点?为什么?

生1:我会先标猴山这个景点,因为猴山过去是蛇馆,倒过来是蛇馆到猴山,所以要先标猴山。

师:怎么标?

生:蛇馆到猴山是向东4格,那么猴山到蛇馆应该是向西4格。

............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先明确大门到蛇馆的路线,再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蛇馆到大门的方向、格数等等。

三、借助例1素材,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⑴出示例1,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联想,初步解决问题。

师:从同样多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介绍:甲杯里现在是200毫升,乙杯也是200毫升;原来甲杯多,乙杯少;原来甲杯是240毫升,乙杯是160毫升。

⑶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A、列表。

甲杯(毫升)

乙杯(毫升)

现在

200

200

原来

240

160

B、算式。

4002=200(毫升)甲:200+40=240(毫升)乙:200-40=160(毫升)

C、图画的形式。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时,可以用画图、列算式和列表等形式来表现。

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内化方法。

⑴出示例2,自主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交流。

⑶班级交流思考的思路。

A、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

+24-30

(?张)-->()-->(52张)

算式:52+30-24=58(张)

B、运用比较的策略:

收集24张和送给小军30张比较,小明原来的张数比52张多6张。

算式:52+(30-24)=58(张)

⑷独立作业,全课总结。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利用交流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全课。

数学策略教案【篇6】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

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

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追问:威慑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4)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

很重要。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数学策略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2张表格纸,画好表格的小黑板。

学具:直尺,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

1、谈话:同学喜欢旅行吗?有哪些人曾经跟随过旅行团出去的?跟旅行团旅行经常会碰到安排住宿的问题,既要让每个人都有床位,又要节约经费,如果导游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住宿问题。

2、教学例3。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

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

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

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

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

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数学策略教案【篇8】

数学教学设计的五大策略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林良富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创设对话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投入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精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与课程标准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从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高度,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呈现生成和开放的状态。

我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注重五大策略,即: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指向策略,安排合理精当、质量适中的教学内容--组合策略,构思清晰畅通、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有序策略,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优选策略,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推进策略。

五种策略精心设计教学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林良富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课程标准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

教师进行对话,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活动:一是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即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教参内容等;二是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度,回想、联想、猜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专家的思维活动成果;四是整合课程资源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跳出自身之外,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从而创设具体实践情境,使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

这种追求可以具体落实在以下五种设计策略中:

策略一:指向策略

指向策略,即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失之笼统;既不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机统整三维目标。

如设计教学“2、3、4的乘法口诀”,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目标阐述上既要注意到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强调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熟记口诀,培养能力,同时还不应忽视在编口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感。基于上述考虑,可以试着将教学目标制定成:

一是让学生在学习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2、3、4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应用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三是在编乘法口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上述目标指向,从知识体系上看已经打破了“就口诀教口诀”的单一被动模式,将其纳入整个“乘法系统”之中;从目标的维度上看,已经将原来的单一变为了多元。但依据单元整体安排,结合学生实际细细推究,上述目标有些地方还不够具体,缺少可行性。

如目标1中提到的“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适合每节与乘法计算有关的课,而本课刚开始学习乘法口诀,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可以不在目标中表述,如要表述可改为: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3过于“冠冕堂皇”,缺乏针对性,很难检测,不妨改为“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通过这样一次调整,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既有机融合,又具体可行。

策略二:组合策略

组合策略,即安排合理精当、质量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教学法对它科学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内容既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

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作二度开发和创新,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结构性和生成性特点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易于课堂教学表达的逻辑顺序,安排出合理精当、质量适中的教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节,考虑到这一节内容过于充实与庞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教材中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后移到第二节去完成,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情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除了思考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外,还须思考如何引入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或关心的题材,让学生拓展应用。

策略三:有序策略

构思清晰畅通、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空里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操作过程顺序。在构思程序时,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上,还应根据教学动态特点巧妙地设计学生思维程序,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展开的内在逻辑性。

如《圆的周长和面积》一章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又繁,如何上好这节复习课,需要精心构思教学程序。我在设计时,首先回忆,通过画圆回忆起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什么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等;其次梳理,已知一个圆的半径,如何求它的直径、周长和面积,同时揭示公式d=2r,c=2πr,s=2πr2,用同样方法揭示出其余6个公式;再次记忆与沟通,设计几组讨论题,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最后练习与应用,利用公式计算、求阴影部分面积。构思教学程序要自觉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确定教学系统的结构因素,调整各因素的数量与比量,努力体现“引、探、练”三位一体,达到“趣、实、活”的效果。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

我在设计《比的意义》的教学程序时,就遵循了这一模式: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相片的观察、比较,学生对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初步感知比的意义。再通过题组训练,引发问题讨论,让学生在认知矛盾的对立中走向统一,既让学生明白比的外延范围,又对比的内涵有深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最后通过解释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策略四:优选策略

怎样来优选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关注其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譬如,一般说来,起始的概念教学,我们为了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特别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法选用上主要是直观演示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等;而后继的计算教学,则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计算法则与算理,掌握计算的技能,因此在教法的选用上会考虑尝试法、自学法和练习法等。

一节课中,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呈现的先后顺序,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学生编儿歌“数青蛙”,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未知数,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尔后在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规则时,则采用了自学法。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

策略五:推进策略

精心创设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师生间年龄问题的操作,让学生理解“a+26”这个式子的意义,这时我送给学生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为了引导学生从儿歌中发现数学规律,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请同学们用10只青蛙来编一首儿歌。2.你们发现了儿歌中一种什么样的规律?3.请你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想个办法把这首儿歌读完。

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我通过上述三个问题予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创造出了七种编法。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而且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说出七种不同编法后,我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三个问题:1.选择:你觉得哪些编法既简洁又合理,你喜欢哪一种?2.归类:与这种创编法接近的还有哪几种?3.质疑:对其它几中编法有什么意见?

这样的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开发了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转载人:邱廷建转载《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网站

MSN(中国大学网)

数学策略教案【篇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摘 要: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面与简洁;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04-02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依据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简便易行,教师只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分析”的要领即可。例如,制定“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它所属的内容(空间与图形),知道上位目标(单元目标或课标中的具体目标),了解学生的特点等,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从知识技能维度上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从过程方法能力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空间观念和操作能力;从情感态度维度上分析,主要目标是获得探究经验和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教学目标:“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获得数学探究的经验和成功体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操作实践能力。”这种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设计思想,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设计出的教学目标,维度全面,叙述简洁,前后连贯,有效解决了目标片面冗长、前后脱节等问题。

数学策略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实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数学策略教案【篇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的例1和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的习题1。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

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一、复习

引新。1、提问: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画图、列举还原)、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组织学生回忆旧知、交流、汇报。以旧引新复习引新

二、探究

新知

(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

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题意

(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小杯6个

小杯的容量720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个

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可以:

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或是

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

(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2)然后根据图再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

请个别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

生A、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13=3(个)

6+3=9(个)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63=2(个)

2+1=3(个)

7203=240(毫升)

2401/3=80(毫升)

5、检验结果

怎样知道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我们要来检验一下。

这题怎样检验?

生: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这条件就行了吗

生:80240=1/3或是

24080=3

还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重要的条件才行。

都符合了题目中的条件才说明我们做对。

请大家写上答语。

6、比较方法,提升策略

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完成板书:

小杯6个6+3=9

1/3720毫升

大杯1个2+1=3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把两种不同容量的杯子换成同一种容量的杯子,来计算的。

7、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也就是把两种不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策略。

(二)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关系问题

1、理解题意

出示变式题(图文结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还是刚才那道题吗?

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关键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还可以怎么说?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会解答吗?

2、自主尝试

请自己试一试,用我们学习解答例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图列式计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换小杯

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个6+1=7720-20

多20ml

大杯1个

生D、大杯换小杯

6个小杯换成6个大杯

206=120(毫升)

720+120=840(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毫升)

小杯6个6+1=7720-20

多20ml

大杯1个6+1=7720+120

4、检验结果

互相检验结果.

生: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们就做对了。

4、小结变式题思路

仔细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也是把两种不同的量通过替换变成同一种量,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组织学生画图、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学生充分感知替换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再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组织学生自己尝试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继续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替换中,总量变化的疑惑点。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替换策略能解决的两种不同情况的问题的特征。充分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通过自主研究,汇报交流,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发展,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感知替换策略。

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尝试算法,汇报交流,进一步理解替换策略,体验它的实用性。

通过比较集体研讨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特征。

画图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增强合作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替换策略解决相差问题,充分体验策略的真正的价值。

引导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比较例题与变式题

例题与变式题都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这两道题目我们都是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的。

倍数关系,杯子个数变化,但总量没有变。

相差关系,杯子的个数没有变,而总量却变化了。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纸盒问题

2个大盒,5个小盒装满球,正好100个,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装8个,一个大盒装多少个?一个小盒装多少个?

(1)先画出替换示意图

(2)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

2、门票问题

六(3)班43名同学和王老师、杨老师一起去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470元,成人票的价格是学生票的2倍,每张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多少元?

3、练习十七的第1题

钢笔和铅笔的问题

4、机动练习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5、生活实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分析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小杯6个6+3=9(个)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变了没变

大杯1个2+1=3(个)720ml

小杯6个6+1=7(个)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没变变了

大杯1个6+1=7(个)720+120

数学策略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3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忆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什么策略来整理信息?采用这样的策略有什么好处?

课件逐一出示补充题: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

二、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和小芳在环形跑道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明每秒跑5米,小芳每秒跑7米,经过5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2、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小芳家原来有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的养鱼池,今年将鱼池扩建,宽增加了5米,面积增加了240平方米。现在养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李爷爷家有一块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菜地。现在因旁边的土地被征用,长减少了6米,宽减少了5米。菜地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每次出示一题,在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是用什么策略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的?再请学生根据整理好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三、运用策略解决一般的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93页第5题

2、想想做做:第93页第6题

根据题意填好表格,说一说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交流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想想做做:第93页第4、7、8题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