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和分子教案

原子和分子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做出好的教案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希望这份“原子和分子教案”能够达到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足,文中资讯仅供参考阅读!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存在。

5、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7、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概念。

8、能够运用本单元知识点,解出相关题型以及中考题。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分子的性质

2、原子结构

3、物质的分类、组成及微观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知识梳理

一、几种构成物质微观粒子

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说出分子的性质吗?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对于分子的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二)、原子

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中的 等量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中等量的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思考?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忽略电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离子

例题2 则该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电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电子,形成 ( )

例题3、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X等于11,则该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例题4、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则该离子的符号为( )。

A.X B.X2- C.X-2 D.X2+

例题5、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9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小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结构: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个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17 氯

Cl 元素符号

35.45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g

例题7、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题8、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_ .

(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多媒体展示:

例题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课堂小结:从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分类小结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

学生小结:本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几种微粒 二、物质的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

2、原子 3、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第二个板块】:练习反馈(见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2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3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4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逐步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

①为什么从讲台经过会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呢?(打开装有花露水瓶的瓶塞) ②为什么湿衣服在室外会慢慢变干?

从以上事实让我们感知到什么?(小组合作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内容,并思考

这些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吗?

多媒体投影:科学事实图片(苯分子图像和硅原子摆成的“中国”二字),要求学生仔细察,并想一想从上述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抢答,应该含有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分子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投影: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概要用3万年才能数完。)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并指定学生回答)

多媒体投影:图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入分子扩散实验。 合作探究一: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并投影,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 ②猜想: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 ③分析:A烧杯和B烧杯周围各有什么物质? ④思考: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①酒精与水混合实验,②学生操作,并描述现象。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回答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伙伴评价) 多媒体投影:①温度越高,间隔 (热胀冷缩) ②压强增大,间隔

③思考:气体、固体、液体中,哪种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0+50=?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5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    4.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 氧》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    ②“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    ③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        (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 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一种分子构成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分,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题。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三、作业与练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8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                                                               。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

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

2.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原子和分子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