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精选八篇)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精选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鵷XX夫醴泉鸱‘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XX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XX、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XX”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走近庄子净化心灵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设计理念: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画面再先后的分别用自己的话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画面环节,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与名家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化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能用古人的诗句吟诵春天吗?你,作为新时期的诗人,又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

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背,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说说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同学相说一说,评一评,代表全班说。

2、你发现了什么吗?朱自清的语言和你自己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可与小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 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 读中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通过朱自清语言的学习,写自己的不足,写《反思》;C、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三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3、美文推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师诵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也有学生发现了师的背诵,露出钦佩眼神。

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积累之后的研读是关键,要落到实处。

课堂感悟语言美是到位的,反思尚无明显效应。有一点感触很深,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的范背,赏析前师的范例,事无巨细,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学语文的示范,渗透读书方法,特别要注意细节,比如写黑板上的字要注意规范,写清楚,写工整,而不只会要求学生字写清楚,而自己却为节省时间而字迹潦草,课堂语言也得规范,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努力做到“学高”、“身正”。

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平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教材解读:

《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

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6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语文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

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

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 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 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 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 、“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 “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