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心得体会

茶艺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在某一件事上获得了很深的体会后,这个时候便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和实践经验进行阐述和总结,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茶艺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1

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古时候的茶文化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唐宋时期,通过茶叶把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吸引至中国,这些外国人把中国茶叶带向世界,因而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发展得非常好。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唐宋时期的人们都特别喜欢饮茶,上到皇帝,中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对饮茶充满喜爱,因此唐宋时期,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文学元素之一,唐诗宋词中很多作品都充满着浓浓的茶意。

中国饮茶历史可以追溯至神农炎帝时期,即便这个传说难以确定,但至少可以追溯至商末周初,当时巴蜀之地已经出现茶叶,当地人开始食用茶叶,并且被周王朝确定为贡品。

但真正让饮茶之风彻底风靡全国则是在唐朝时期,所以在唐朝,不管是普通的文人,还是文官,包括僧道等都喜欢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用到“茶”元素。

透过他们的作品,就可以看到一种“茶与人”的意境,例如唐朝诗人钱起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这首诗前两句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在翠竹之下一起喝紫茶,感觉茶的醇厚,要胜过仙酒的味道。

而后两句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是在讲自己的内心被茶水洗净杂念,所以感觉茶的味道更加浓,而自己一边听着蝉鸣声,一边与好友饮茶、聊天,非常的惬意逍遥。

整首诗下来就是在讲自己与好友在一片山林美景下喝茶聊天,然后再表达一下自己在山林之中喝茶的感受。

例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留下一首体现“茶与人”意境的诗歌,名为《萧员外寄新蜀茶》,头两句是:“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白居易说自己收到好友萧员外寄来的蜀茶,对这个茶叶还保持着很新鲜的感觉而惊奇,然后用渭水煮茶,才发现蜀茶的珍贵之处。

接着两句是:“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白居易一边把玩着茶碗,一边喝着茶水,认为这样茶的味道更佳,而且当时是他最想喝酒的时刻,但这包蜀茶代替了他垂涎春酒的口腹之欲。

这首诗也就是白居易在表述好友寄的茶很香,很好喝,正所谓有我还有茶,就是这么简单。

例如宋朝著名诗人、词人苏轼在公元1100年,写下一首《汲江煎茶》,此首诗从“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开始,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结束。

整首诗的意思是说煮茶要用活水和猛火,然后他自己跑到江边去寻找最清澈的活水,中间还讲到自己如何取水、以及如何煮茶的过程,最后是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风景,以及非常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

此外,苏东坡所写下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在词中有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不管是诗还是词,苏轼都是在表达茶与人的意境。

总的来说,以上的诗作,的确都写了茶,也讲到了人,但是整体诗歌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就是茶与人是比较分明的,主要就是作者比较简单地写自己喝茶的情况,顺便写一下自己喝茶时的心理活动,仅此而已。

二、茶与人相融的意境如果说茶与人的意境,是指唐宋的文人把茶和人两种元素分开来进行创作的话,那么茶与人相融合的意境便是作者让人与茶不分彼此地在一起,通过这种忘我的精神融合,以此来体现人对茶道品质和人生态度的追求。

例如宋朝文人杜耒,此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写的一首诗被流传至今,诗名为《寒夜》,第一句是“寒夜客来茶当酒”,字面意思是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有客人登门拜访,然后杜耒就以茶代酒招待客人。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一个寒冷的夜晚,按照常理大家都在自家待着,谁会扛着寒冷半夜去他人家里?

可是杜耒的朋友就这么来了,这说明此客人是杜耒的至交好友,因而才会寒夜登门,正如清代文人孙星衍曾说“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因此杜耒的朋友能冒着严寒都要找他品茶畅谈,可见来客与杜耒的友谊非常的密切。

整首诗看似在简单叙述一件客人登门、自己简单招待之事,但深层含义是把杜耒把朋友、茶与自己融合,通过“茶”来表达朋友对自己的情谊,而自己则被客人的情谊所感动,然后才在后两句写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表达好友的到来,让他的心情和整个家里的氛围,以及窗外的景色,这些都变得与往常不同。

例如唐朝诗人元稹,写下一首《宝塔诗·茶》,此首诗首先是说茶会“慕诗客”和“爱僧家”,但茶只是一种食物,怎么会表达爱慕之情?

其实就是元稹在表达自己妻子生前喜欢他这种文人,而且是充满禅意的文人,这样一来既把茶喻为亡妻对自己的爱,同时又通过写茶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怀念。

因此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亡妻,在他们俩的爱情面前,会像茶叶一般接受“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最后一句“洗尽古今人不倦”,则是说喝茶可以通过与茶的相融,找到“人茶相和”的意境,从而让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

茶,在唐宋时期的文人眼里,具有君子品格,还具有佳人之妙质,因此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之中,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这便是苏轼把茶比作仙山的灵草和冰清玉洁的佳人。

接着在他又写道:“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指茶似君子一般本质高雅且朴实无华,这何尝不是苏轼在说自己的品德修养!

因此,“茶与人相融”之意境,主要是作者把茶与人的道德品质和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追求真实情感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境界。

三、无茶的意境所谓无茶意境,并不是真的既不说茶,也不言人,而是没有言茶的情况下,依然在表达“人”和“茶”。

例如唐朝柳宗元写下一首《夏昼偶作》,第一句是“南州溽暑醉如酒”,就是说南方永州的夏天特别湿热,他自己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仿佛喝醉酒一般;

接着是“隐几熟眠开北牖”,柳宗元说自己打开房间北面的窗户,倚着几案就酣然熟睡了;最后是“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在睡着时只听到山童敲击茶臼的声音。

因此,整首诗只是表面上看单纯地叙述自己的某天中午的生活状态,但同样把“茶”和“人”的各自状态给写了出来。

例如被誉为茶圣的陆羽,不仅留下巨作《茶经》,还留下一首《歌》,内容是先写四个不羡,即不羡“黄金、白玉杯、朝入省、暮入台”,最后来两句“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如果只看陆羽的这首诗歌,只知道他在说自己不羡慕什么,但是他到底又羡慕什么,并不知道。

因为他通篇下来就没有提“茶”,也没有写“人”,甚至可以说仅看整首诗,也不知道他是写谁,不知道他想表达的真意。

但了解一下陆羽一生的经历,再阅读这首诗,就仿佛能听到陆羽在表达自己不羡慕什么金银珠宝,也不羡慕别人高居庙堂,表示自己唯独爱茶道,这便是陆羽的无茶意境。

例如宋朝黄庭坚的《品令·茶词》和《踏莎行·茶词》,这两篇也是没有提到一个茶字,就是把“无茶”的意境传递得非常到位。

就如同各种武侠小说里面讲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剑,但这句话并不是说真的要抛弃剑,反而是要求练剑之人忘记表面上的剑术,深入地去探究和领悟剑道。

因此,“无茶”之意境,就是唐宋文人墨客在茶道之上的一种精神升华,他们表面上“无茶”,主要是不再沉迷于茶的本身,他们相当于再进一步地体现“有茶”之意。

是文人们在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让“无茶”意境达到一个所谓的“无中生有”的境界,让人与茶没有精神界限,最后实现人与茶达到浑然一体,可以给读者一个无茶胜有茶的绝妙意境。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的文人或者其他人士,哪怕是普通百姓,他们在喝茶时,都是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认知,并不是单纯的喝茶而已。

即便是阅读他们作品的读者,在用心阅读之后,仿佛被他们带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意境之中;而唐宋时期的文人或者僧道,他们通过喝茶可以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升华,从而领悟更高的精神境界。

1、《唐诗宋词》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2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xx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最后非常感谢xx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机会,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沉。虽然我对茶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话却是深印在我脑海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来访时必泡一壶好茶,以表对客人的诚心欢迎与尊敬。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鲜的名词,在参加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生疏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领会到茶艺的精华。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很多茶艺的相关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徳习礼,有助于陶冶情操。一片树叶,一壶好水,一杯清茶,一缕清香,用一生回味。茶艺学习于我而言,才刚刚开始!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4

茶文化体会感悟“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

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融会世间万物、顺乎自然的美学、哲学、综合科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茶道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如何寻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这也是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之处及它国茶道无法比拟之处。这些都足以令华夏子孙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为之尽绵薄。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正是心之静。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喝茶能够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对于很多喜欢喝茶的人来说,泡茶或许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闲暇时,泡一壶茶,静心、养性。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个好东西,而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虽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不会精心研究茶艺茶道,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闲暇时喝喝茶来达到修心养性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5

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密切相关。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然而当我听到美丽大方的龙龙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窄小,也知道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红、白、黄、青、黑。除此之外,还有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了解了茶的加工工艺和品饮过程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怎么个感觉,更加坚信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课》。在体验茶香、茶味之际,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百味人生。当品味到甘、甜、苦、涩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茶有不同的味道,犹如人生有不同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诚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无字天书,只有用心体会,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就像龙龙老师所言:“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龙龙老师的精彩解说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把这半个月学到的知识化为我用,让它们伴随着我的生活,丰富我的人生。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6

6月15日下午的茶艺课主要是学习泡茶实践,学员们拿着各自家中的好茶请孟老师点评介绍,孟老师首先一一讲了这几种茶的产地和起源,并对茶的挑选也做了介绍。

比如武夷山乌龙茶,有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岩茶闽北);绿茶中名为白茶的有安吉白茶、溧阳白茶、天目湖白茶;九龙窠是大红袍的母树所在地,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乌龙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深受茶友喜爱。

今天聊一下这节课老师讲的岩茶的冲泡方法及茶艺师和评茶员闻茶的方法,闻茶时要放到鼻子前嗅,很有技巧;冲泡时可以用紫砂壶,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高冲水,十秒左右出汤,壶内不留余水。

老师把带来的高品质的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示范冲泡给学员们品尝,讲了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起源,是(1609)明末清初年间,武夷山星村镇一家茶厂正在加工一种绿茶,茶厂被军队占领,等军队走后,茶厂人发现茶叶红变了,扔了可惜于是用松枝点燃熏干茶叶后运到厦门请茶商带到国外去卖卖看,茶商运到荷兰后,荷兰人没见过这种颜色的茶,因为他们以前一直买中国的绿茶,很好奇冲泡出红的汤色的茶,品尝后直说好喝,很快销售一空。荷兰人给这茶起名blacktea,欧洲从此流行开来,这就是咱中国的红茶。

现代工艺的正山小种就是茶叶不揉切不用松枝熏,十秒左右出汤。

学员们按照老师的授课要领冲泡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学习领会的精髓,自然是一堂愉快的茶艺课。喝茶多了后,要补充点甜点类的食物哦,我第一次有醉茶的感觉。

今天就聊到这吧,敬请期待下节课学做柠檬茶、奶茶……

茶,贵简而素。简朴的草庐,纯自然的山水,纯天然的心境。一切人为的装饰,都是多余。禅境讲究虚空,清寂。院子里的邻居在屋后的山顶造一草庵式茶室,杉树皮盖的四角屋顶,原木结构,一个不锈钢葫芦状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座佛刹,亦像一座古亭。室内置竹椅、竹桌,室外是乱石堆积,竹影横斜,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池塘,斜坡上数株丹桂,池塘里蛙鸣阵阵,泥鳅戏水,散着数片荷叶。每每主人闲来无事,从容不迫的煮水品茶,或黄昏,或清晨,或雨中,或月下,神仙般自在。

我喜欢原色的茶室,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有一种顺其自然的随意和率性。最好是有一卧榻,置于亭下,倦了枕着水声和蛙鼓入眠,任茶香弥漫,渲染梦境。古老的青石铺了一路,长满青苔,更显得幽寂。因为地势高,可以望见全城风景,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连呼痛快!

佛堂往往是空旷的,世俗的家居往往是装修得精致而家具塞得满满的。这些都如我们的心境,俗人喜欢让心灵充实,乐在忙碌之中。出家之人,好虚静,喜欢空之又空,直至心中空无一物,做到“无中万般有”。

茶室也亦空旷,置身其间,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处于其间,可以玄思,可以冥想,可以澄净身心,清静无垢,俗念俱绝。

率意一点,可以随性。树下的石桌石椅,开阔一点的阳台,干净整洁的客厅,都是品饮场所,简单就好。不需豪华的陈设,不需高档的茶具,不需名贵的茶叶,也不一定有名泉佳水。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独饮有独饮的妙处,众饮有众饮的佳处,生活就在茶中,宇宙就在茶中,日月就在茶中,心情就在茶中。梁实秋先生所说“清茶最为风雅”。如有朋友爱好琴棋书画诗,弹琴,下棋,挥毫,泼墨,吟诗,说禅,品茶者可以边欣赏表演,边闻茶香尝茶味,就充满了高雅的文化品味。闲中品茶、悟道,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境界。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每一种茶,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犹如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都有自己的苦了人生。花茶艳丽,砖茶浓郁,绿茶清新,各部相同。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泡法,各有情趣,各得天然。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情与大自然的精神。从一片片茶叶里看世界,从一遍遍茶水里悟人生。放下,拿起,那就是整个人生。沏茶,喝茶,参禅,悟道,净化。一片冰心在玉壶,让纯净的心灵与干净的山水融为一体,找回最自然的真我。喝茶,参禅,在明月清风中,在青山流水间,在白云蓝天下……

茶,佛一味。佛说空即是色。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讲究。紫砂、陶瓷、青竹都是极好的佳品。紫砂,是最为推崇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其实品的是茶,体的是境。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泡出的茶水,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清香,凭添一分素净,淡雅。禅茶,首要是境。讲究外境,心境、人境。最好的是三境合一,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方外之人,恰恰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自然有“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的大境界。一壶茶,一个宇宙;一杯茶,一个人生;心境,是一个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来的就是什么境界。心境明彻,禅与意通。

在青灯古刹品空寂,在琴台书房品优雅,在花间月下品风流;禅,千人千悟,万人万禅。人不同,悟禅亦不同,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一杯茶,可出不同的味道,每个人经历不同,阅历或深或浅,性格或外向或内向,不同的人境,不同的外境,不同的心境,各有各的缘法,各有各的人生,口中的茶,也是各有各的味道。但所有的味道都是空的,一无所得。品茶的最高境界,悟的不是道,参的也不是禅,心无所住,一无所得。

禅一念,茶一味。观茶而明心,万事万物,皆是一物,心无挂碍,而任云卷云舒。

茶谓道,禅谓境。以茶味参禅,以禅心品茶,就是人们所追求的“茶禅一味”的境界吗?

禅茶一味:品茶悟禅意,以茶味参禅。

不论是从茶的角度谈禅,还是禅的角度谈茶,我总觉得所有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禅玄无可云,茶妙自待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门宗旨:以心传心,自悟自解。一段闲文怎描述“万法、自性”的玄妙,一本《茶经》怎概括杯中乾坤的广博?

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这杯小小的茶杯里。可茶喝到这份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

那么在无月之夜,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可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可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呢?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呢?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吗?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求索。那么,喝眼前的水,品手边的茶,还等什么呢?多少杯空,几许茶凉。终有一日,将绝尘而去,不带走云彩,不带走风,那时,谁家的红炉正旺,谁家的新茗正香,纵是少年风流事,佳人亦然无趣知了。

那时,那事,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已是一杯隔夜的冷茶了。

茶冷了,茶冷了又如何?茶冷了,禅香袅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茶艺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7

没去xx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学问,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急躁变为安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许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洁。“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根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存和虚心,做人做事,保存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判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涵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地: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洁净、干净,会让人觉得舒适;“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敬重,对茶具的`敬重;“寂“是茶道里的境地,它表达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沉着,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犹如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芳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安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宏大和精巧。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敬重和喜爱。

xx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觉漂亮,制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久喜爱茶,喜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提倡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8

刘悦笛

谈茶之道,谈茶之美,就从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诗”谈起吧。茶诗早已是中国诗当中的特定品类了,这也许就是“诗茶合一”吧。唐代诗人元稹有次品尝新茶后,写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妙,每句字数,从一到七渐次铺开,终形成了塔状,又以诗题(茶)为韵,在诗之表现形式上堪称精绝。诗句所咏,极为切题:从茶这个字开始,从其叶的香嫩品质荡开思绪,联想到茶与“人”(诗人与僧人),茶之“形”(白与红)与“色”(玉与纱),又极尽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铫煎黄蕊色)“后”(碗转曲尘花)过程,进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层面,暮邀明月、晨对朝霞,最终进入历史长河,茶后“洗尽古今人不倦”,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审美享受,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说,茶,不仅帮助中国人洗尽了“尘心”,还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之精进。茶,其实无非就是中国人饮料嘛,但就是这个“吃茶”简单之事,竟被中国人“啜”成了生活的艺术。“啜茶”这个“啜”字,甚妙,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所谓茶中味道,是说茶味关乎道,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而更是人生的况味!

茶,始终在生活当中呈现,既可以自己独饮,也可以款待友朋。东瀛的《广辞苑》就解释:“茶道是以茶汤修养精神、探究交际礼法之道”,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汤”而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叫“茶道”,茶汤仅就“饮”而言,而茶道就有了沟通之义。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林语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说过中国人“最爱喝茶”:在家中喝,上茶馆也是喝;开会时喝,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晚饭后也要喝,有了这“清茶一壶”,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所谓“茶宴”,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两句来看,赵莒的茶宴举办,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其中,宴会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陆羽在《茶经》卷上也曾言,茶以“紫者上”,而“绿者次”。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谈,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更是另一番风味,魏晋文人通过吃药喝酒入迷狂,唐宋之士则以品茗之清雅为尚。

诗中所说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据说“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早在南朝,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这就是“生活美学”之境。

【从饮之“味”到茶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

途径自然有很多,饮茶在中国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更是通过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尘心洗尽兴难尽”!实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尽尘心,也就是把那些扰乱人的心绪、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涤荡干净,剩下的,也就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之价值的赤子之心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兴”吧。有如此兴味,如此真性情,方能体验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陈金诏《观心室笔谈》中所言尤为精辟:“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极嫩之碧萝春,烹以雨水文火,贮壶长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香清,纯是一种太和元气,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酌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迟,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不足,稍缓已过,个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鲜,更入精微。须真赏嗜者之性情,从心肺间一一淋漓而出。”

中国茶道“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就融会贯通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最终从心肺间“淋漓而出”,这是何等的“真性情”也?!从茶叶(茶色贵白)、茶水(泉清)和茶具(瓶洁)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烹以雨水文火)、茶汤的观察(贮壶长久)与品味(其色如玉)、茶香(味甘香清)的玩索,每一个步骤,其实都在物质性、技艺性之中融入了“生活美学”的体验。

?观心室笔谈》还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的审美标准,要求每一客人,人手一壶,独酌独饮,这才是“茶趣”呢,为何呢?空间上的理由,乃是壶小,使茶香不散,茶味不迟;从时间上,也要把握得不早不晚,早则不足,稍则已过,用心才能感受其“妙”道。如今中国人泡绿茶往往以大壶为主,但在与茶人的交往当中,以小壶冲之,的确更有兴味。

我有位云南茶人,曾复原了《清稗类钞》当中记载的喝茶方法,该功夫茶使用了三个壶:一冲茶一淋杯一洗杯,还使用了“以巾覆之”的方法,也就是冲茶后用茶巾覆盖在茶壶上面(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覆以巾),味道果不同!但是感觉所饮春茶,涩味尽除,中空有味,回甘涵咏……这就关乎所谓“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视觉嗅觉味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香(“清”)味(“鲜”),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品茶,就是从色、香、味等感官积极体验出发,中经身体器官的畅适,而最终实现“意消”与“心受”。

茶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这是我的独特看法,也许更切近于茶的本质。

中国人的茶道,始自唐,光大于宋,肇极于明清,近代以来虽稍有衰歇,但嗜茶、品茶、尝茶的风气绵延不绝,近年来又有中兴之势,茶的复兴(特别是普洱茶的兴起)成为了当今“生活美学”重兴的急先锋,“生活美学”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撑,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就已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养出五千多中国茶人。

古人历来重人品,既有诗品与人品合一论,也有“茶品”与人品合一论:饮茶可以见出人品、境界的高低,又可以促进人品、境界的提升。茶人合一,乃饮茶当中的一种境界,这当然也是高层次的理想的。其实,饮茶与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嗜茶如命的人中,也不免有贪财好利之徒。更应看重的,还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的“洗尽尘心”的可能性。品茶为人摆脱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至于能否实现这种境界,则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

茶,其实有“三美”,但三美却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与名器,那么,“茶之三美”话源何处?

?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申子平、黄龙子和玙姑坐而论道,“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竟已扑鼻”。申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子平大为惊异,问这是什么茶叶,如何烹制,为何这么好吃?玙姑说:“茶叶也无甚出奇,本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所谓“三合其美”,就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

好茶未必是名茶,野茶也是美的,因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愈从高处取就愈美;还有烹茶的火候,煎茶的器具,亦是美的。在传统观念中,茶属“木”,泉为“水”,炭为“火”(无论是鲜用的“松花”还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茶具为“金”(金属质的茶壶)、“土”(陶器制的茶杯),所谓“三合”,实在是包罗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行相生相偕,则全其美;相克相悖,则成其恶。品茶的学问,实在大焉!

“三合”,乃是“天人之合”的学问。“天”是茶叶、是泉水,是天然之物;而人,则指茶器、火候,是人力所能掌控的。从高蹈处来讲,茶本身,就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可谓是“天”“地”“人”“道”之合一。茶,本于地,得于天,乃纳地之物养,采天之阳光雨露,这是“天”道;茶农的辛劳劳作,使茶得以显身,烹茶与饮茶更是将茶化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此乃“赞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回到茶器这个“人造”问题,陆羽《茶经》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分别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饮茶之用。到了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将茶器精简为九种,有茶焙、茶笼(藏茶用)、砧锥、茶碾、茶罗、茶匙(解茶团、碾茶、筛茶、取茶末用)、茶钤(炙茶用)、茶盏、汤瓶(饮茶用)等。稍后,茅一相专门写过一部《茶具图赞》,为器物封侯拜相,绘图作传,将所列的十二种茶具尊称为“茶具十二先生”。

明清以后,随着清茶、散茶的风行,原来专门应付茶团的砧锥、茶碾、茶罗等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冲泡茶叶用的“茶壶”。古人饮茶,越到后世,越重其冲淡自然之味,因而不断剔除各种外在的作料,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倾向,在茶器中也显现无遗。如今笔者遇到不少茶人,他们都在复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种“茶事”之法,其中,就有茶人复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炉。这种小炉子便于携带,在泉边烹茶的时候,既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以煮泉。毋庸置疑,好的茶器与茶、水相得益彰,能给人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从中土舶来的“唐物”到朝鲜传去的“高丽瓷”,皆成为东瀛茶道“素朴主义”美学之伴生品,中国茶所需之器,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诗人韩偓说,“越瓯犀液发茶香”,“越瓯”是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盏,陆羽曾说,“碗,越州上”。越州茶盏好在何处?越瓷像玉一样温润,像水一样澄澈,其色青,与茶之碧交相辉映,格外赏心悦目。晚唐另一位诗人徐夤专门写过一首咏越州青瓷茶盏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在唐代为官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所以其制作工艺、成品都秘不外传,故而称之为“秘色”。徐夤用“捩翠融青”来形容它的青翠欲滴,引人生出无限遐想。“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则是说注入茶汤后的整体感官效果:茶盏青碧如玉,晶莹如冰,绿色的茶汤在其中轻轻回旋,香气氤氲,仿若绿云缭绕……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无得意地说,像我这样柔弱的病体,怎堪受用这“十分之福”?

【从茶壶到茶艺,品煮茶之乐】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点茶”是用茶末和以开水,制成膏状,然后用滚汤冲点。热气腾腾的沸水点入茶膏,会激起纯白、细腻的茶沫,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花”。“斗茶”,就是三五茶友相聚,比试谁点出的汤花色泽纯白、造型多端、浮白长久,如今创新性的茶花制发是在杯中写字(如茶、风、道等字)。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这种点茶游戏。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雅好此道。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盏做了改造,那就是从青瓷,变为黑瓷。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不易冷,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看来,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也须上好茶器。然而,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其看重的是茶的色,而不是香与味。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明代以后,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一直延续至今。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以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蕴”。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还供不应求,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也不过六两银子。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茶艺之中,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有人说,茶之妙,全在火候,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陆羽认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单纯烧水,而是乐在其中,享受烹茶的乐趣。烧水烟熏火燎,有何乐趣?烹茶之乐,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我们且看陆羽是如何体验煮茶之乐的:“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如果还原出这一文化现场,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从听觉上说,从水将沸时细微的气泡浮出的声音,再到第二沸时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腾波涌浪!从视觉上说,茶末被滚烫激起,在水面上环游盘旋,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又如“若绿钱浮于水渭”、“菊英堕于尊俎之中”,真是千姿百态,妙不可言!

这就是中国“茶之道”,它独具魅力的“生活美学”韵味,如今中国人的“茶生活”当中被返本开新,譬如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就在寻求一种新道,为了避免与日本“茶道”区分开来,我建议还是用“茶之道”来言说中国吧,而且此道乃“妙道”也。

总而言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 文汇报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9

茶艺

这学期我选修了茶艺课,第一次接触了茶艺,对茶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对于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茶,发源于中国,西周作祭品,春秋作菜食,战国作药品,两汉及以后作饮品。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延至今日依然盛行于世界。

茶树分为半乔木型、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酸怕碱、喜湿怕涝。茶叶按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茶叶,按茶的颜色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茶中的各种成分对于人体有着不可思议的好处,茶多酚能杀菌解毒,咖啡碱能提神解乏,维生素能美容养颜,茶氨酸能放松减压??茶叶的制作流程有杀青、揉捻、萎凋、闷黄、发酵、渥堆、干燥等,不同的茶叶制作流程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挑选茶叶的时候,一要看茶叶的光泽度、干燥程度,外形是否整齐;二要闻茶叶的香味是否自然;三要品尝茶的味道是否甘爽、持久;四要摸茶叶,感受茶叶是否柔软、完整,在水中的舒展度和伸缩度如何。

茶中,我最喜欢红茶。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成,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形和条形。干茶呈暗红或乌润色,茶汤呈红色、亮红色。红茶有麦芽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红茶的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含量较少,兴奋神经效能低。我的体质较虚寒,适合喝红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好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茶具。例如,绿茶可选择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黄茶可选择玻璃杯、盖杯等,红茶可选择紫砂茶具、白瓷、盖碗、盖杯等??总之,茶具的选择与配备要简约、适茶、适境。水的质量是否好对于能否泡出好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清”、“轻”、“甘”、“冽”、“活”为品茗好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浸泡时间、冲泡次数也是影响一壶茶好坏的四大因素。

茶礼是茶艺中的基础。首先是环境布置要静谧、洁净、舒适,着装应该整洁大方,茶具摆放时,字画应迎向客人以表示敬意,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再是泡茶过程中,茶具取放要轻、准、稳,冲泡茶要高冲低斟,倒茶时动作要轻盈、快捷、规范,斟茶只斟七分满,再添三分情意。最后,奉茶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一、先客人后主人;

二、先主宾后次宾;

三、先女士后男士;

四、先长辈后晚辈。奉茶中端放茶水不能过高,不能从客人的剪头或头上过,杯子应该放在客人的右上面。品茶之前,要观茶色、赏姿态、闻香、尝味,一杯茶需分成三口品尝,不能如牛饮水,狼吞虎咽。

以上只是我在茶艺课上习得的的部分知识,茶艺文化博大精深,还需要我继续学习,才能领略其中滋味。

茶艺课心得体会 篇10

xx茶业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华。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缺乏,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拟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急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详细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