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收藏14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收藏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一、学情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了两年的生物学,掌握了许多基本概念和知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生理特性,并强调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出的重点介绍。本章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因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通过对酶特性的探究和验证,我们将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酶的发展历程、特性和作用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都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密切相关。他们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次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其次,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使用添加了酶的洗衣粉等产品,他们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疑惑,比如,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酶在洗衣粉中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使用洗衣粉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收集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氛围。另外,我们将介绍酶的生产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学不仅是某种抽象技术、发现或者研究,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额外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会回顾上次课所学的酶的本质和作用,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酶吗?”接着,我们将展示一些关于酶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尝试总结他们的猜测和想法。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物质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使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效的催化能力。

4、酶的催化反应条件温和:一般情况下,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主要包括温度和酸碱度等。

三、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1、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看似无关,实则蕴含奥秘的问题,例如:“你们家用什么品牌的洗衣粉?你们最喜爱的牛仔裤是如何制成的?”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到课题。

2、展示一些引人注目的图片,例如面包、啤酒等。这些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无意识关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有意识关注,以此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应适当调整语言表达,尽可能使用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4、可以尝试让学生查阅有关酶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报告和展示。

四、落实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深入研究生物学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部分的第一节:酶——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器。本课主要围绕酶的特性展开,包括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分析、活动建议和细胞代谢。

具体内容标准:

-备注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酶的特性;

-向学生介绍酶的特性,并提供实例;

-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征

(2)熟练掌握酶的特性及相关例子;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识别生活生产中运用酶的特性,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3)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它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应用酶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特性。同时,应当树立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2)通过学习酶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并且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勇于质疑、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酶的三个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并且学习与之相关的案例。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酶为什么如此“娇气”?

2.当酶遇到低温时会失活吗?为什么会这样?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应该在课前收集有关酶的应用实例和图片等相关资料。

2.在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酶的资料,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八、课时安排:

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 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 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 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

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

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 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 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3

(一)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金属表面的锈)和生物(石头表面的地衣),活跃的生命现象(开花的牡丹和飞舞的蜜蜂)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冬季的落叶林)进行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B)。

A、枯草杆菌

B、噬菌体

C、团藻

D、草履虫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正因为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周围环境。

注意:要判断某生物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发生反应的刺激;二是看生物体是否对外界刺激发生了反应。如果两者皆具备,那就是应激性。

例: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C)。

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

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注意:生物的生长是量变,发育是质变,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例: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鲫鱼经过人工饲养,从而演变成金鱼的事实说明生物都具有(A)。

A、遗传和变异

B、应激性

C、适应性

D、多样性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具体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针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出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只有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D)

A、新陈代谢和细胞结构

B、应激性和适应性

C、遗传变异和生殖

D、新陈代谢和生殖

2.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的介绍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教材内容的概括为如下:

关于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主要是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下面主要分析生物

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

(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指通过某种工程手段,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其成果层出不穷。如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等,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现,均说明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世界性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主要朝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方面就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首先讲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不仅是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取在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

(1)把握生物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的能力;

(2)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动手能力;

(4)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成败关键;

(5)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书§绪论

1、生物的六大特征:

2、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展

3、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七)教学建议和意见

语速不能太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4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 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6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⑶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

1.2能力目标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⑶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

1.3情感目标

⑴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⑵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应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和难点

2.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7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

(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

本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

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

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

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

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

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为什么细胞核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小组讨论并绘出简图,细胞核可能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完成这样的生命活动?并说明理由。

展示细胞核电镜照片及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归纳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结构说明

细胞核结构中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关于染色质的问题分析

分解问题1:“染色质”与“DNA”的关系,染色质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质化学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问题2:染色质在细胞中是不是形态不变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

外汇

教学难点:

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

学生:

1)容易丢失;

2)结算不方便;

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

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25美元,即¥1=id="article-content1">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收藏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

一、学情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了两年的生物学,掌握了许多基本概念和知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生理特性,并强调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出的重点介绍。本章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因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通过对酶特性的探究和验证,我们将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酶的发展历程、特性和作用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都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密切相关。他们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次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其次,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使用添加了酶的洗衣粉等产品,他们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疑惑,比如,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酶在洗衣粉中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使用洗衣粉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收集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氛围。另外,我们将介绍酶的生产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学不仅是某种抽象技术、发现或者研究,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额外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会回顾上次课所学的酶的本质和作用,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酶吗?”接着,我们将展示一些关于酶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尝试总结他们的猜测和想法。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物质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使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效的催化能力。

4、酶的催化反应条件温和:一般情况下,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主要包括温度和酸碱度等。

三、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1、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看似无关,实则蕴含奥秘的问题,例如:“你们家用什么品牌的洗衣粉?你们最喜爱的牛仔裤是如何制成的?”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到课题。

2、展示一些引人注目的图片,例如面包、啤酒等。这些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无意识关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有意识关注,以此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应适当调整语言表达,尽可能使用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4、可以尝试让学生查阅有关酶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报告和展示。

四、落实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深入研究生物学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部分的第一节:酶——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器。本课主要围绕酶的特性展开,包括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分析、活动建议和细胞代谢。

具体内容标准:

-备注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酶的特性;

-向学生介绍酶的特性,并提供实例;

-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征

(2)熟练掌握酶的特性及相关例子;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识别生活生产中运用酶的特性,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3)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它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应用酶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特性。同时,应当树立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2)通过学习酶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并且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勇于质疑、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酶的三个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并且学习与之相关的案例。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酶为什么如此“娇气”?

2.当酶遇到低温时会失活吗?为什么会这样?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应该在课前收集有关酶的应用实例和图片等相关资料。

2.在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酶的资料,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八、课时安排:

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 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 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 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

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

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 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 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3

(一)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金属表面的锈)和生物(石头表面的地衣),活跃的生命现象(开花的牡丹和飞舞的蜜蜂)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冬季的落叶林)进行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B)。

A、枯草杆菌

B、噬菌体

C、团藻

D、草履虫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正因为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周围环境。

注意:要判断某生物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发生反应的刺激;二是看生物体是否对外界刺激发生了反应。如果两者皆具备,那就是应激性。

例: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C)。

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

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注意:生物的生长是量变,发育是质变,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例: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鲫鱼经过人工饲养,从而演变成金鱼的事实说明生物都具有(A)。

A、遗传和变异

B、应激性

C、适应性

D、多样性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具体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针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出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只有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D)

A、新陈代谢和细胞结构

B、应激性和适应性

C、遗传变异和生殖

D、新陈代谢和生殖

2.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的介绍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教材内容的概括为如下:

关于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主要是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下面主要分析生物

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

(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指通过某种工程手段,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其成果层出不穷。如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等,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现,均说明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世界性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主要朝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方面就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首先讲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不仅是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取在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

(1)把握生物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的能力;

(2)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动手能力;

(4)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成败关键;

(5)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六)板书§绪论

1、生物的六大特征:

2、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展

3、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七)教学建议和意见

语速不能太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4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 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

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

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

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找出规律。那么,如何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点外,还要找相同点。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表格中的数据,归纳结论,然后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比较,发现玉米和人的化学元素组成差异较大,除了O和C两种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异外,一些含量较小的化学元素差异也很大。

我们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是否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对比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问题。

分析上表,我们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这四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从上表还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期体内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种生物体内不同器官各种元素的含量也有差异。

另外,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否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鲸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有差别。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异。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学们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种元素组成的。例如:糖类多是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而蛋白质由C、H、O、N等元素组成。

一是: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油菜缺B时,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这是因为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钼矿)。

小孩缺钙长不高,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人缺铁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铁会的黄叶病;植物体缺钾茎秆软弱易倒伏;人体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小资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结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6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⑶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

1.2能力目标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⑶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

1.3情感目标

⑴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⑵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应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和难点

2.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7

复习重点: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3、严峻的环境问题

4、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点知识归纳

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能力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生产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

二、重点习题讲解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动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进海洋的废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东西,有些还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这些营养盐过于丰富,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藻类、鞭毛虫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这样赤潮生物进行了爆炸性的繁殖,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会把海水"染"红。赤潮来临时,鱼类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2、判断: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酸雨。

分析:错误。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称为酸雨。

3、判断:能够吃到野生动物或者能够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错误。野生动物的存在丰富了动物的物种资源库,物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吃野生动物或者使用野生动物做成的用品,说明这个人愚昧无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现。

三、练习

1、选择题

(1)目前,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项都正确

(2)下列哪种气体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气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三类: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连线

水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

大气污染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噪声污染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废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险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3、水污染连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气污染连工厂排放的浓烟;土壤污染连向农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声污染连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

(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

本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

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

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

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

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

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

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为什么细胞核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小组讨论并绘出简图,细胞核可能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完成这样的生命活动?并说明理由。

展示细胞核电镜照片及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归纳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结构说明

细胞核结构中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关于染色质的问题分析

分解问题1:“染色质”与“DNA”的关系,染色质是不是就是DNA?

提供:染色质化学成分分析材料

分解问题2:染色质在细胞中是不是形态不变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

外汇

教学难点:

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

学生:

1)容易丢失;

2)结算不方便;

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

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25美元,即¥1=$0.125。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2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3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4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125。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2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3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14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本文来源: http://m.dg15.com/a/6164752.html

上一篇:小年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怎么写(精选11篇)

下一篇:入党申请书格式和字数要求(收藏11篇)

工作总结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