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课件系列11篇

函数的课件系列11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函数的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函数的课件【篇1】

一、基础知识回顾:

1、仰角、俯角 2、坡度、坡角

二、基础知识回顾:

1、在倾斜角为300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数间的水平距离为3米,那么相邻两棵树间的斜坡距离为 米

2、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20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为300,若双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高度为 米(保留根号)

3、如图:B、C是河对岸的两点,A是对岸岸边一点,测得∠ACB=450,BC=60米,则点A到BC的距离是 米。

3、如图所示:某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B,其坡度I=1:1.5,

则AB= 。

三、典型例题:

例2、右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CD=30米,两楼间的距离AC=24米,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采光的影响,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

例2、如图所示:在湖边高出水面50米的山顶A处望见一艘飞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处,观察到飞艇底部标志P处的仰角为450,又观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0,试求飞艇离湖面的高度h米(观察时湖面处于平静状态)

例3、如图所示: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货物由A处运往正西方的B处,经过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0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该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供选数据:=1.4 =1.7)

四、巩固提高:

1、 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 米。

2、如图:A市东偏北600方向一旅游景点M,在A市东偏北300的公路上向前行800米到达C处,测得M位于C的北偏西150,则景点M到公路AC的距离为 。(结果保留根号)

3、同一个圆的内接正方形和它的外切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 )

A、sin450 B、sin600 C、cos300 D、cos600

3、如图所示,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 )(填序号)

A、等于1米B、大于1米C、小于1米

5、如图所示:某学校的教室A处东240米的O点处有一货物,经过O点沿北偏西600方向有一条公路,假定运货车辆形成的噪音影响范围在130米以内。

(1)通过计算说明,公路上车辆的噪音是否对学校造成影响?

(2)为了消除噪音对学校的影响,计划在公路边修一段隔音墙,请你计算隔音墙的长度(只考虑声音的直线传播)

函数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难点】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2)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3)连线(用平滑曲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运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并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新课教授

【例1】 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2)描点:根据上表中x,y的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x,y).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思考:观察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3)图象有最低点吗?如果有,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积极展示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轴(x=0)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简称为抛物线y=x2.

由图象可以看出,抛物线y=x2开口向上;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它是抛物线y=x2的最低点.实际上每条抛物线都有对称轴,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或最高点.

【例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及y=2x2的图象.

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函数y=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2x2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回答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

抛物线y=x2、y=2x2与抛物线y=x2的开口均向上,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较窄,y=x2的图象的开口较大.

探究1: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y=-2x2开口均向下,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最窄,y=-x2的图象开口最大.

探究2:对比抛物线y=x2和y=-x2,它们关于x轴对称吗?抛物线y=ax2和y=-ax2呢?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

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一般地,抛物线y=ax2和y=-ax2的图象也关于x轴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点、规律和方法).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当x=时,y有最值,是.

【答案】下 (0,-4) x=0 0 大 -4

2.当m≠时,y=(m-1)x2-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答案】1

3.已知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y=.

【答案】-3或3 -12

4.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坐标为(2,b),则k=,b=.

【答案】 12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答案】y=-2x2

6.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A.y=x2B.y=x2

C.y=-2x2 D.y=-x2

【答案】C

7.抛物线y=4x2、y=-2x2、y=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A.y=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答案】A

8.对于抛物线y=x2和y=-x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

2.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3.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2在a取不同值时的图象,并引出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再根据图象总结抛物线的有关性质.整个内容分成:(1)例1是基础;(2)在例1的基础之上引入例2,让学生体会a的大小对抛物线开口宽阔程度的影响;(3)例2及后面的练习探究让学生领会a的正负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4)最后让学生比较例1和例2,练习归纳总结.

函数的课件【篇3】

[教材分析]:

反三角函数的重点是概念,关键是反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容上,自然是定义和函数性质、图象;教学方法上,着重强调类比和比较。

(1)立足课本、抓好基础

现在高考非常重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学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

(2)三角函数的定义一定要清楚

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老师就会强调我们要把角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始边放在X的轴的.正半轴上,这样再强调六种三角函数只与三个量有关:即角的终边上任一点的横坐标x、纵坐标y以及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中取两个量组成的比值,这里得强调一下,对于任意一个α一经确定,它所对的每一个比值是确定的,也就说是它们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并且三者的关系是,x2+y2=r2,x,y可以任意取值,r只能取正数。

(3)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分为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tan2α+1=sec2α、cotα2+1=csc2α,倒数关系:tanαcotα=1,商的关系:tanα=sinα/cosα等等,对于同角的三角函数,直接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比较容易,记忆也比较方便,相关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分为终边相同的角、终边关于x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的角、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角五种关系。

(4)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

三角函数产生于生产实践,也被广泛应用与实践,因此,应该培养我们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能力。

如何学好高中三角函数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四点,在这四点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点侧重去运用。

1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⑵: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后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后利用才学习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解直角三角形。所以以旧代新学生易懂能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以实例引入,解决重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答:(1)、三边之间关系:a2 +b2 =c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关系:∠A+∠B=90° (3)、边角之间关系

以上三点正是解的依据.

3、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2个元素,能把剩下三个元素求出来吗?经过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问题引入新课

注重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一定要学生自己思考回答,不能让老师总结得结论。

PPT,使学生动态的复习旧知

活动2讲授

二、例题分析教师点拨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a=,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例2在Rt△ABC中,∠B =35o,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活动3练习

三、课堂练习学生展示

完成课本91页练习

1、Rt△ABC中,若sinA= ,AB=10,那么BC=XXXXX,tanB=XXXXXX.

2、在Rt△ABC中,∠C=90°,a=,c=,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如图,在△ABC中,∠C=90°,sinA= AB=15,求△ABC的周长和tanA的值

4、在Rt△ABC中,∠C=90°,∠B=72°,c=1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1)、边角之间关系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4)、“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5作业

五、作业设置

课本第96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

函数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函数的性质,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能准确地判断所给函数的奇偶性;

2.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教学,揭示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对称联想到数学中的对称,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从代数的角度给予严密的代数形式表达、推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与证明.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及运用.

教师小结:函数的单调性从代数的角度严谨地刻画了函数的图象在某范围内的变化情况,便于我们正确地画出相关函数的图象,以便我们进一步地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而又形象地反映出函数的性质.在画函数的图象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对称(见P41).

2.问题.

观察函数=x2和=1x(x≠0)的图象,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x2和=1x(x≠0)的图象

2.利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函数=x2图象的对称性

3.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性质.

三、数学建构

1.奇、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f(x)是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f(x)是奇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而如果一个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常说该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则说该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3.奇、偶函数的性质: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判断函数f(x)=x3+5x的奇偶性.

例2 判定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

(1)f(x)=x2-1; (2)f(x)=2x;

(3)f(x)=2|x|; (4)f(x)=(x-1)2.

小结:1.判断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函数f(x)=2x,x∈[-1,3]就不具有奇偶性;再用定义.

2.判定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一定要对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进行讨论,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值.如函数f(x)=x2-x-1,有f(1)=-1,f(-1)=1,显然有f(-1)=-f(1),但函数f(x)=x2-x-1不具有奇偶性,再如函数f(x)=x3-x2-x+2,有f(-1)=f(1)=1,同样函数f(x)=x3-x2-x+2也不具有奇偶性.

例3 判断函数f(x)= 的奇偶性.

小结:判断分段函数是否为具有奇偶性,应先画出函数的图象,获取直观的印象,再利用定义分段讨论.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x)=x+ ;(2) f(x)=x2+ ;

(3)f(x)= ;(4) f(x)= .

2.已知奇函数f(x)在轴右边的图象如图所示,试画出函数f(x)在轴左边的图象.

3.已知函数f(x+1)是偶函数,则函数f(x)的对称轴是 .

4.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f(x),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1)若f(2)=f(-2),则f(x)是偶函数;

(2)若f(2)≠f(-2),则f(x)不是偶函数;

(3)若f(2)=f(-2),则f(x)不是奇函数.

五、回顾小结

1.奇、偶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2.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4页5,6题.

函数的课件【篇5】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向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k在一个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x、y满足关系式y?(k为常数,k≠0),则x

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由已知关系式和所给的x值(或y值)可以求出对应的y值(或x值).

教学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更加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题:

生活中常用的刀具,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钝,用起来很费劲,如果把刀刃磨细,刀具就会锋利起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充满气体的气球能够用脚踩爆,超载的汽车容易爆胎??这是为什么?

2.例题教学

课本提供了两类问题:一类是速度、时间问题,另一类是几何体积问题.生活中有许多反比例函数模型的实际问题,例如:压强与受力面积(压力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面积一定)、速度与时间(路程一定)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数学活动:反比例函数实例调查

[数学活动指导]

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里已经知道不同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同一个代数式表示,而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再一次地感受了不同的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同一个方程表示,而同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表示不同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在“一次函数”、“分式”等章节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在课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两个重要特征: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本节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关系式y?表示什么?”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反比例x

函数的理解与认识,列举符合条件的实际事例.

2.“调查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实际例子,并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进行,但都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调查部门和对象.

函数的课件【篇6】

《IF条件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IF条件函数是OFFICE办公软件中Excel的一个知识点,在EXCEL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基本算法。本节课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条件函数的认识以及应用。让学生体验到EXCEL表格处理的强大功能,并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和应用,养成良好的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单层应用以及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目标:

⑴理解IF条件函数的语法结构。

⑵掌握IF条件函数处理简单的数据表格。

⑶举一反三,学会IF条件函数的多重嵌套的应用。

教学重点:IF条件函数的使用原理及单层应用

教学难点:多重嵌套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数据,需要按照一些条件来进行处理。如学校里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位的员工的税收计算等,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求和、求平均的算法,可以解决相关的求和和平均成绩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成绩评定,按照给定的税收标准来计算不同级别的员工的税收等等,这时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文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一: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所给的表中学生的总成绩以及班级学生的各科的平均成绩。

任务二:按照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表给出的条件,分别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引出条件函数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应验处理工作中的数据,亲身感受数据的复杂性,进一步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刚才完成任务的感受。

学生回答:任务一可采用上一次课程的知识顺利的完成,可是在解决任务二的时候发现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提问:在一张较大的表中要分别给出不同成绩的评定,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逐个给出评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出错。我们有没有较好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体验IF函数的功效

教师演示:在Excle中打开“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运用上一次可得内容较快的解决任务一。然后,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函数处理表格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IF函数处理表格的兴趣,对Excel中条件函数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完成新课导入。

2条件函数的描述及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条件函数的公式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 Value_if_false),采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涵义,即: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Logical_test1,如果目标是满足该条件,那就给定一个值Value_if_true,否则就给定另外一个值Value_if_false。然后给定一张表,要求按照给定的条件成绩大于60分为及格否则为不及格,提问“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表中20位同学的成绩评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

同时,在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强调使用条件函数时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输入参数时单元格不能忘记;参数的单元格必须输入正确;参数的表达公式必须正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应用条件函数实现依据给定的一个判断条件来计算的算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条件函数的含义以及一层嵌套函数的使用,为实现多层嵌套算法作铺垫。

3进一步引出多层嵌套函数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简单条件函数的应用掌握条件函数的使用,提出问题“当条件增加不仅仅是单个条件后如何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成绩高于90分(包含90),评为“优秀”;低于90大于等于60分的评为“合格”,都则评为“不合格”。

教师演示讲解:首先将判断条件都写出,然后就是将多个条件分解成一个条件,那就是以90为界,大于等于90,那就评为优秀,否则就是小于90分的,这时就不能评为合格或者不合格了,因为90分以下又添加了条件,此时就需要再添加一个条件是否大于等于60,如果成立就是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学生活动:针对之前的简单的一个条件的使用,思考在添加了条件后应该如何来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掌握条件函数中多层嵌套的应用。

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让课代表在课堂记录本上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如:回答问题正确者,讨论小组的代表等。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回顾与思考,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成功的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手动运用Excel打开已经给定的表格“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xls”,完成了两个任务,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要求,感受到办公自动化的好处,为新内容做好铺垫;⑵师生交互较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过程中学生发言也较为轻松,本来是以为教师内有几位教师听课,学生会受到影响变得比较拘谨,但是实际的课堂效果并没有凝重而是轻松自然。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激情。不管是文科性质的课程还是像这样的理科性质的课,本来课程就缺少吸引学生的地方,如果老师毫无激情,那课堂可想而知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动来学习,在这点上,本节课处理的也是比较成功的。⑷注重先轻后重,逐步引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采用的是由浅到深的方式,把简单的问题讲明白了,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更易学会,据课后调查,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上掌握较好,日常处理表格中经常会使用到。

另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⑴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只注重了实践应用。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还有部分同学反应对多重嵌套还没有很好的掌握。⑶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课堂秩序的管理不够。

函数的课件【篇7】

《Excel中IF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和地位

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IF函数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课第四章第四节“公式与函数”提到的其中一个函数之一(176页)。教材上几乎是没有提到过任何一个函数的具体用法,而函数的应用是Excel作为数据统计方面的优势,最能体现Excel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是最能吸引人去使用它的功能之一。生活与工作经常要进行数据计算,一般都会用到Excel来进行统计。学生进行计算机考证函数应用必不可少,所以学生必需掌握常用的函数的使用。而IF函数是必考和必需掌握的函数之一。 2.教学目标

函数是Excel难点之一,而IF函数是教纲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几个常用函数中本人认为是最难的函数。基于函数的抽象性,加上学生本身质素,所以本人认为要花一个课时的单位时间来专门与学生学习IF函数的使用,除了要学生掌握IF函数的一般用法外,还要学生初步接触函数的嵌套,这也与计算机统考密不可切的问题。 ⑴知识目标方面:

①首先学生要知道IF函数使用的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②明白IF函数的使用意义(即条件表达式与两值的关系):当条件表达式为真时,返回值1;当条件表达式为假时,返回值2;

③学生要明白IF函数里面的参数意义:条件表达式一般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而值1与值2在实际应用中是自定义的两个逻辑值。 ⑵能力目标方面:

要学会运用IF函数解决实际例子(返回两个值的一般情况)。 3.重点和难点

理解IF函数的运算意义,如果不能理解两值与条件表达式的关系是不可能会解题的;条件表达式的建立,因条件表达式关系到后面的取值问题,能否写好很关键。

二、学生分析

前面一章节已学习了Excel的各种运算符,对比较运算符结果是逻辑值有了一定的印象,IF函数其实是一个逻辑判断函数,而文秘班的学生往往就是最缺少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以实际例子来贯穿整个课堂才行,帮助学生理解IF函数使用时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取

这节课紧紧围绕一个掌握IF函数的用法为任务活动中心展开,在一系列问题驱动下,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过程分为:老师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深刻认识并提高,符合任务驱动形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要求带备笔、稿纸、笔记。

老师准备:准备好上课板书课件,准备充足的与教学过程相应的学生上机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

1.从比较开始,实例运算引入,提出问题,由学生经过判断后说出对错 如:6>4 提问对不对? 答案是:对 6

上机,打开excel,在某一单元格中输入=6>4和4

举例提问,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一点:比较运算符运算结果只可能取两个值之一TRUE(真值、对)或FALSE(假值、错)。

说明判断结果就是比较运算符运算结果的其中一个值,启动Excel演示„„ 2.提出任务

通过观看演示,发现所有问题都只有两种‘TRUE’或‘FALSE’答案之一,可否把这个‘TRUE’与‘FALSE’用另外的答案来代替? 如:’yes’和’no’ ’好’和’差’ ’对’和’错’等。 让学生思考„„ 3.引入IF函数

告诉学生IF函数能为你实现这个愿望,以上用来替代‘TRUE’和‘FALSE’的两个值就是我们自定义的两个值。

讲解IF函数的使用格式:=IF(条件表达式,值1,值2) 讲解IF函数运算的意义: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对(真值TRUE)的,则返回值1;如果条件表达式经过判断结果是错(假值TRUE)的,则返回值2。要令学生明白并记住表达式是正确的则取前面的值;表达式是错误的则取后面的值。

如:前面6>4、6

 要求学生套用IF函数写出以上例子表述的式子,对能够写出=IF(6>4,TRUE,FALSE)、=IF(6

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定义值替代‘TRUE’和‘FALSE’书写表述式子。

 上机演示,可以拿学生书写的式子来实证,这时大家就会看到相当一部分同学写的式子运算结果不符甚至出错,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  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

 其一 IF函数格式里的参数只能有‘条件表达式,值1,值2’三部分,并且是用逗号分隔,不可超过三部分;

 其二 条件表达式是用比较运算符建立的式子,无比较就无判断;

 其三 两个值若是数值数据可直接书写,若是文本数据则要用双引号括住;  其四 参数里面所有用到的标点符号都是英文状态下的标点符号。 如=IF(6>4,”对”,”错”)

指出实证例子中学生书写式子中不当的地方并正确演示。

 任务练习:给出上机任务,用IF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以上的,则为合格,成绩小于60分的则为不合格;可否申请入团要看他的年龄,年龄等于或大于28则不可以申请,小于28才可以申等等。

然后抽学生演示处理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5、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启动一级模拟测试软件,选择第11套题目,完成电子表格测试的第一题。并把测试成绩截图,提交到FTP上

函数的课件【篇8】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进一步熟悉函数图象作图步骤。

2、能根据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发现归纳出它的性质,并会简单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函数图象画法的学习,发现并总结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常用画法。

2、通过观察、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发现结论,了解数形结合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勇于探究,发现数学的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选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法和探索实践归纳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性质,因此我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交流、展示)、多观察(图象), 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三角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下列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3x (2)y= x + 3 (3) y= 4x (4)y= x2

2、(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提问概念)

一般地,形如y= kx(K≠0)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3、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学生回答后: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及画图象的步骤,那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课题

(二)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例1、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1)y=2x(2)y=-2x

解(1)函数y=2x中x 可取任意实数,列表如下: 描点 连线

(2)学生练习画出函数y=-2x的图象。

(3)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的函数图象,它们的形状相同吗?是什么?一定经过哪些象限和特殊点?

生甲:一条直线

生乙:过原点的直线,y=2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y=-2x的图象过二、四象限。

师:点评学生后

正比例函数的图是经过原点(0,0)和(1、K)的一条直线。

师:通过前面的探讨,同学们发现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为什么?

生乙:过原点画一条直线。

生丙:过原点和(1、K)两点画一条直线。

师:点评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般规律: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kx (K≠0)的图象过(0,0),(1、K)两点的直线,我把函数y= kx 的图象叫直线y= kx ,以后画y= kx 图像时通常选取(0,0)和(1、K)两点。

(三)学生动手实践“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11

(1)y= x (1)y= -x

22

1

y= x

2

y= -

师:比较以上函数,观察它们的图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的位置与K值有何联系?

2、正比例函数中y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研讨,观察、讨论、发现结论:K>0时,y=kx 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图象过二、

1

x 2

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除了从图上看出,还有别的方法得出y随x的变化规律吗? 生:列表过程中

(四)巩固练习

1、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图象。

(1)y=1.5x (2) y=-3x

2、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是过( )和( )两点的一条直线,图象过象限,y随x的。

3、正比例函数y=(m-1)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1 B.m>1C.m<1 D.m≥1

11

4、下列函数①y=5x ② y=-3x③y= x ④y= -x中,y随x的增大而

23

减小的是 。

5、正比例函数y=(1-2m)xm2-3图象过第二、四限, 求m值。

(五)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方法上)学生回答后,出示下列内容。

(六)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2第1题,练习册33页 第3、9 题。 B:课本习题14.2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实践操作正比例函数 分析、发现归纳正巩固练习 图象的画法 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堂小结

(八)课后反思:另附

函数的课件【篇9】

2. 正确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其为第几象限角,熟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720”这样的动作名词,这里的“720”,怎么刻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______绕着它的_____从一个位置_____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射线的端点称为角的________,射线旋转的开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称为角的______和______。

按__________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_________。

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_________,它的______和_______重合。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_________,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 。

我们常在 直角坐标系 内讨论角。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使角的________与__________重合,角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那么,角的_________(除端点外)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称这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终边在x轴正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边在x轴负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边在y轴正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终边在y轴负半轴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角,并说出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 (1)钟表经过10分钟,时针和分针分别转了多少度?

(2)若将钟表拨慢了10分钟,则时针和分针分别转了多少度?

例2 在0到360的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分别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例3 已知与240角的终边相同,判断00000'00是第几象限角。 2

例4 写出终边落在第一、三象限的角的集合。

1、设60,则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角化成k360(0360,kZ)的形式,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3、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终边在直线yx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终边在四个象限角平分线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终边在30角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的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角的终边与45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则___________;若角,的终边

关于直线xy0对称,且60,则____________。

6、集合A{|k9036,kZ}, 00000为第几象限角? 00000

B{|18001800},则AB_________.

7、若是第一象限角,则的终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分针走10分钟所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___;时针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____.

2、若90135,则的范围是_________,的范围是________.

3、(1)与3530'终边相同的最小正角是________;

(2)与715终边相同的最大负角是_______________;

(3)与1000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是__________;

(4)与1778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是___________. 000000

函数的课件【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 2 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 2 -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 2 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 2 +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 2 +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 2 ;

(2)7x 2 +6=2x(3x+1);

(3)

(4)6x 2 =x;

(5)2x 2 =5y;

(6)-x 2 =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 +bx+c=0(a≠0).ax 2 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 2 +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 2 +1)x 2 -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 2 +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 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 2 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

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练习:

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项系数:ab? 一次项系数:c? 常数项:d.

(2)二次项系数: m-n? 一次项系数:0? 常数项:m+n.

2.一般形式:(m+n)x 2 +(m-n)x+p-q=0(m+n≠0)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m-n,常数项:p-q.

思考题

(1)不能.如x 3 +2x 2 -4x=5.

(2)一元三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3,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三次方程.一般形式:ax 3 +bx 2 +cx+d=0(a≠0).

一元四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4,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四次方程.一般形式:ax 4 +bx 3 +cx 2 +dx+e=0(a≠0).

函数的课件【篇1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

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又是学习高等数学及其它学科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以及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进一步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的画法,由此揭示这类函数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以及A、ω、φ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图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研究函数图象变换的一个延伸,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直观反映。共3课时,本节课是继学习完振幅、周期、初相变换后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种顺序变换,都是对一个字母x而言的变换成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

依据《课标》,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能用五点作图法和图象变换法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能举一反三地画出函数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简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并通过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变换这一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六问三练)

1、设置情境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第二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