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课件精选九篇

古诗三首课件精选九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古诗三首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古诗三首课件 篇1

课型: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总课时数:1 备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重点)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金钥匙:2人小组检测;书空易写错的字,认读字词,说课文大意,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或质疑。

1、初读课文,我发现容易写错的字有:                                   。

难读的字词有                                                              。

感知到课文大意                                                           。

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导致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受到食肉鸟的伤害。

结果怎样 我们虽然做了补救,但是幼龟还是一部分被食肉鸟吃了。

明白道理 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2、“争先恐后”一词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           次,

其中第一次是指                          ,第二次指                  。

金钥匙:“我”和七个同伴及向导的前后情感变化怎样?

1、每组4号先交流,其余3人认真倾听,随时补充或纠正;

2、见解相同举手通过,有争议时由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记录员运用速记法整理和记录本组学习成果。

1、对照“学习目标”自我反思,完成的在目标后面选择星级,奖励自己。

2、本课学习我做到了倾听(    ),思考(    ),交流(    ),合作(    ),展示(    ),汲取(    )。

3、本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评价是(优秀,良好,一般),我在(           )方面表现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读了课文,我有收获哦!

六、“我的视角”

古诗三首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古诗三首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能自 觉抑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

体验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过年吗?过年前在大门口上贴的红色的东 西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你们有帮父母贴过对联吗?(拿龙马精神那一对)今天 我们就来一起贴一贴春联,先请一个同学演示妈妈,分别扮演儿子和母亲。抓 住他们的动作。

2. 贴完了春联,你们知道春联的来历吗?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在周代的时候 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桃木是一种仙木,挂在门口可以驱鬼辟邪/逢凶化 吉,后来,由于纸张的大量生产,人们就逐渐用纸来代替了桃木板,时至今日, 每逢过年/新春伊始,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会精挑细选/筛选出最吉祥的对联, 贴在门上,增添喜庆气氛。 ) (10 分钟)

3.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你们知道在春节的时候要做什么吗?还有 吗?

(例如过年的时候在北京农村就有耍龙灯,在闽南农村就有挂甘蔗,还会 围在火炉旁守夜,在南京的农村就会炒“十素菜” ,用十几种蔬菜炒成,还会有 花灯节等等,这些在大城市有看见吗?大城市过年是怎么过年啊?)

在城市里 就只是简单地走走亲戚,拿拿红包,但是在农村就不一样了,可热闹了,现在 过年真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那你们知道六一儿童节、圣诞节,万圣节要做什 么吗?你们看,说到过年,你们就只说出了给红包就没有了,但是一说到西方 节日就每个人都侃侃而谈,这就说明了在大城市里什么节日更受欢迎?那现在 你们就从贴春联这个小小的传统习俗中看见了现在在大城市里西方节日比传统 节日更受欢迎的大现象,这种手法叫什么?通常这种手法放在文章的什么地 方?开头还是结尾啊?

4.这篇文章是贴春联,那就是说要有贴春联的动作,如果仅仅是写贴春联的话, 你的文章就太平淡了,那如果要让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后觉得你对贴春联的了解 很深,你要在你的文章加入什么?从贴春联这件小事中见到社会的大现象,我 们刚刚说是什么?那现在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

玩游戏,找下联,找之前跟他们说春联的特点,第一个字数相等,第二个, 词性相同,就是说上联在什么位置用了什么词语,下联也要在同样位置用上词 语,第三个,上下联表达的寓意、意思相似。

下面分成 6 组,派代表在 20 秒内 找到下联的奖励一个印花。

先闻其声法: “往左一点。 ” “再高一点。 ”今天我跟妈妈一起成功地完成了贴春 联的“任务” 。

开门见山法:今天是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伴着笑声和朝阳在贴春联,我家也 不例外。 今天是除夕,只见妈妈满脸笑容/眉开眼笑/喜气洋洋地拿出前几天新买的春联,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慎重/轻轻地铺在桌子上, 笑眯眯/喜滋滋地对着我说: “女儿, 我们今天一起贴春联吧。 ”听完妈妈的话我兴冲冲地/像离弦之箭一样拿来透明 胶和剪刀,兴致勃勃/得意洋洋/兴致高昂地对妈妈说: “工具准备好了,我们开 始吧。 ”这时,我端详/凝视着这些散发着墨水香味的大字,思考/思索着改怎么 贴,妈妈看到我的样子,意味深长/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我买这副对联是期望/ 期盼/希望家人在新年里龙马精神,你可要认真贴啊。 ”/“贴对联是很有讲究的, 你可要认真完成这个任务啊。 ”原来小小的春联背后包含/蕴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大大的学问,可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敷衍了事。经过商量/商讨/磋商,我们 决定妈妈贴春联,我做“指挥家” ,妈妈站在凳子上,把春联按/放在墙上,问 我: “放正了吗?”我左瞄瞄/瞧瞧,右瞄瞄/瞧瞧,说: “往左一点。 ”接着我把 透明胶剪下来递/传给妈妈, 最后我们再把横批也粘上, 几经波折/费了九牛二虎 之力,我们终于大功告成/完成了,看着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春联,我和妈妈脸 上都洋溢/浮现着微笑。 你知道吗?春联在很久以前是两块木板来的。/同学们,你知道春联的来历 吗?春联的前身/以前是桃符,在周代的时候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可以 驱鬼辟邪/逢凶化吉,时至今日,每逢过年/新春伊始,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会 精挑细选/筛选出最吉祥的对联,贴在门上,增添喜庆气氛。 我看着墙上“服服帖帖”/“安安稳稳”的对联,陷入了沉思/深思,我们的 传统习俗流传千年,但是现在却被我们淡化了。例如现在的春联大多是加工精 美/包装美观的“艺术品”/“印刷品” ,没有用墨水手写的春联有“年味” 。/如 今在城市,西方的节日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受欢迎。 结尾: “你在想什么呢?”妈妈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 /抽了回来,看着红艳 艳的春联,我嘴角上扬/喜上眉梢——过年喽! 一阵寒风吹来, 带走/吹奏了我的思绪, 我决定以后都要跟妈妈一起贴春联, 让幸福一直传承下去。

古诗三首课件 篇4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雨后》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苏轼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他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学过他写的诗吗?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苏轼写的诗歌,《饮湖上初晴雨后》(同时板书)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过吗?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那么,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纲学习。(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3、(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潋滟空蒙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4、打开书,翻到60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1、通过自学,你已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随着大家的联想,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晴揽湖光,只见湖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难怪作者要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4、(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5、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6、(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7、你们想亲眼看一看西湖的景致吗?

8、(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晴、雨。)

9、现在,你们面前就是西湖美景,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10、(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11、诗中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议论,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作业:完成背诵。

古诗三首课件 篇5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古诗三首课件 篇6

第三教时《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通过读诗,《饮湖上初晴雨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那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三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2、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3、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老师巡视指导。)

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回去再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句。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古诗三首课件 篇7

一、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游园不值》教学过程

一、谈春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能回忆起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春天一到,姹紫嫣红,诗人叶绍翁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一下春景,他看到园中春景了吗?(出示游园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去,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好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虽然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欣赏,但从那一枝斜斜地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句倒装的关系。再让学生口头练习把诗句中的倒装句改为直叙:让我轻轻敲门很久也不开门,大概是园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坏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这也是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春色满园的满字,激发学生想象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再问: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关和出这一对关键词一对矛盾对立的词去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这两句的深刻含义--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教师提出: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设问由浅至深由现象到实质。富有思考想象价值也有趣味性。这就比较顺利的让学生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3、引导讨论:一枝红杏出墙来,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三首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唐]韩翃)【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示课件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古诗三首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说明:id:2147489458;FounderCES”。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 ②想象画面; ③品读体会; 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诗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诗歌形式自由,意蕴丰富,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均为抒情诗。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繁星》中的其他诗歌。

2.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摘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