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总结5篇

茶艺培训总结5篇。

时间似光,刺眼的一刹,黯淡无魂,这个阶段的工作也接近尾声,我们需要对之前的工作做一次详细的总结。我们在工作总结中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两分法”看待成绩和问题。怎么样才能写出来一份优秀的工作总结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茶艺培训总结5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茶艺培训总结(篇1)

1.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教学中,以茶艺师及水吧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教学内容,串行整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并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教学做一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组建双师队伍;强调学生分组分工与自主学习,交流研讨与课堂讨论。

(2)注重课程内容重构与实际运作。结合茶艺师考证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利用校内校外基地,紧靠各种赛事,由易到难,最大限度实现教学做一体。

3.课程设计的步骤

(1)以茶艺师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茶艺的传统与时尚、实用与内涵结合,形成新的工作任务和新的工作领域。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追求,茶因此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伴侣的首选,茶产业也因此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茶服务业发展,全国大中城市茶馆业、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对茶艺、茶叶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茶的发现、利用几乎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样久远,茶文化形成的历史已经很长,茶叶的物质性和文化性、技术性、艺术性,是通过茶艺师的工作来表现的,这是茶艺与一般的服务业不同的地方。它应该是既传统又时尚、既实用又有内涵。

(2)通过具体的茶艺工作过程开始

融入到专业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再提升到高层次的具体茶艺工作过程中,不断到加强和提高茶艺师的职业能力。课程的内容设计、构架上,从茶艺师具体的工作开始,把茶的历史、茶的发现、利用等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表达,包括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保健运用、茶艺技术构成要素、民族文化及茶艺礼节等内容,进行茶艺学习与体验、实践,再回到茶艺师的工作当中,把人们利用茶的相关特性、茶的内涵、礼仪及文化表现出来,把茶的物质性,技术性,艺术性、茶道精神性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到高层次的具体茶艺工作过程中,从而得到了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用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创”。以茶艺室为第一实训基地,从课堂教学、训练开始,教师主导,把茶艺基本功打好,打扎实,以求获得“量”的改变;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教师引导,采用仿真手法,开展校内周末茶吧、假日茶摊,真实经营,获得真实的茶艺职业体验,再以“用和赛”的方式,把茶艺基本功加以强化,学做结合,相辅相成,达到“质”的改变,从主体意识中,学生的意识就由“要我学”上升为“我要学”,学生自主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可以以获得最直接的职业能力的提升效果。

二、教学手段

1.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茶艺室,并依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调整授课内容。国家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使教学模块能在就业时与岗位需求合理对接,教师必须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本课程通过技能训练

情境设置、仿真模拟、案例分析、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要求分解到技能操作训练中,或在操作训练中总结要求,强化操作效果。高职院校的学情更加需要生动活泼的课堂内容,只有在直观有趣的技能教学中,辅以枯燥的理论教学,才可以顺利完成实操教学模块。

3.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对于每项技能,布置具体的训练任务,组织学生课后加强训练。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看一看”、“品一品”、“练一练”、“比一比”等。

(1)全班分6个组,每组均设一名组长,每次上课,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课前准备,并带动全组练习。

(2)每位同学都要接受同组点评,及教师抽查,根据课程安排,完成课堂测验。

(3)在学生表演后,该组同学可提出补充和点评,老师最后作总结性评讲;最后,由组长和老师分别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分,经老师汇总后计入平时成绩。

三、教学反思

茶艺培训总结(篇2)

大家好!

一、我对白沙溪营销工作的认识

说到安化黑茶,就离不开白沙溪!白沙溪是安化黑茶的龙头企业,有着安化黑茶中的“大益”品牌之称。销售是企业的生命!2012年,我司总经理室紧紧围绕着“建设渠道看销售”的营销策略,落实“懂市场、懂人心”的营销指导思想,不断地做好经销网点建设,极大地宣传好了“白沙溪”品牌,达到了“做品牌、卖文化、送健康”的市场化营销运作目的,走在湖南茶叶企业的前列;与此同时,注重了对销售团队的培养,进一步放开思维,为团队成员分区域分部门提供了发展平台,使团队成员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充满了对企业的爱。

二、回顾2012年个人工作

1、管理与拓展湖南地级市场。2012年根据每个市场对安化黑茶的认知度与开发潜力进行定位,即重点开发xx片区,巩固xx片区,管理xx、xxx片区。

2、gd省市场的了解与开拓。由于市场的需要,今年5月份—10月份中旬,授公司的派遣,我又开始了对gd市场的了解与开拓。前期协助原总的工作,一方面,对原总的市场操作与库存进行了解,掌握客户群体。另一方面,跟xx学习讲茶,受益之多。中期,对sz、dg、zs市场进行了调查,为公司进一步了解总操作提供了一定的价值信息,同时开发了xx地区经销商(现已成为了xx地区总),进行了一定的前期工作指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期,在公司领导的具体安排下,协助xx筹备xx营销中心的组建与具体运营。

3、拓展了xx省xx、xx两地业务。虽然xx市场目前不归自己管理,但是作为销售人员就是要利用各方面客户资源为公司扩大业务。这两个经销商的具体落实进货,是我10月下旬请了几天病假在xx住院期间完成的。目前情况来看,两地经销商对“白沙溪”品牌充满着信心,xx经销商完善店内茶文化的制作,还安排了两名销售人员联系业务。xx经销商打算从新找一个60多平方米的门店做“白沙溪”品牌形象店。两地经销商都十分希望公司领导有时间的前提下去看看,进行指导。

4、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个销售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那是不合格的。在2012年深知自己茶叶知识缺乏,同时没有进农大培训的机会,所以我只好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熟读《湖南黑茶》、《安化黑茶》、《中国茶经》书籍,以及上网查阅相关黑茶与其他茶类资料,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制作了《安化黑茶历史知识》、《白沙溪黑茶知识》、《白沙溪企业推荐》、《领略安化黑茶魅力,品饮白沙溪黑茶》四大版块的课件,给广州、上海、湖南、广西四地的白沙溪黑茶销售伙伴们累计进行了30次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安化黑茶、白沙溪黑茶,解决了他们操作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5、由于公司领导的指导,本人努力的工作,积极的引导宣传发动,建立与巩固销售网点,共计完成销售:xxx万元,相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

三、2012年个人体会

2012年,是我走出校门的第二年,也是加入白沙溪的第二年。这年,很充实,累中透乐!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栽培,以及其他同仁的支持,让我自行操作一块市场,还给我提供经销商员工培训的机会。

在这年里,自豪的是自己把经销商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赢得了他们对我的好感,为他们解决或解释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经常保持电话沟通,节日短信祝福,同时还认识了很多茶界的朋友,培育了一批潜在白沙溪黑茶的客户等等。

四、正确认识、寻找缺点、规划未来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优秀员工发言稿

在公司年会上的发言稿

在公司年终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总结会上的发言

在全县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培训会上的发言

同乡会发言词

教师文艺联欢会发言

茶艺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承创新 进校园 进专业 进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_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布置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等五大任务。

随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启动了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工作,并在2013年4月公布了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列入其中,为推进示范专业点的建设,有效地弘扬民族文化,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立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以现代学徒制,打造“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传承与创新师资团队

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的推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建立了陶艺、雕刻、织锦等民族工艺大师工作室,聘请了1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引入大师项目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并由教学名师负责,带领专任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大师参与学院教改项目,专任教师参与大师研发项目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并建立了一支“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一方面,采用现代学徒制,由青年拜大师学艺,成为工作室学徒,由大师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和传承民族技艺;另一方面,教学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与大师共同承接企业设计及研发项目,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同进行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服务民族文化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支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刘永福先后被评为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国家“”教学名师,8名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工艺美术师,12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

教师团队还参与完成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陶艺烧制技艺子项目。该项目以“非遗”坭兴陶为载体,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行业标准,将“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相关素材进行“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转换、课程建设。

二、以民族艺术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培育学生社团,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相结合,培育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新时代下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平_和创新的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培育学生社团,共推文化活动,营造民族文化传承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风在校园成为文化之尚。

一是大师参与组织成立学生社团。近年来成立了坭兴陶爱好者协会、中华书画协会、锦绣协会、雕刻协会、美术协会、民族音乐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10多个学生社团,成员上千人,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理解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是充分发挥大师在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组织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通过背篓绣球、大象爬河、跳竹竿等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体育,培育民族感情。

三是发挥学院茶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中华茶文化为主题,聘请民间茶艺大师指导,举办茶叶品鉴、茶艺表演(无我茶席、长嘴壶、中华茶艺等)、茶膳制作、茶叶包装等技能竞赛活动,将优秀的中华茶文化贯穿于学生各项教学学习活动中。

四是聘请大师举办培训、讲座,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目前共聘请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坭兴陶传承人)、利成世(贝雕、陶艺),以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潘彩英(苗锦传承人)、青花瓷及鉴宝专家杨丹、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帅立功、民族建筑手绘大师罗克中等20多位大师,每年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等讲座数十场次,惠及学生数千人。

五是学院申报和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4A级景区,将中华传统的茶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育人环境之中。

三、以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地理标志性产品相结合,打造特色专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前身是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2006年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但仍保留旅游艺术品设计与制作的特色,该专业瞄准广西旅游文化产业,以“非遗”为灵魂,开发设计旅游艺术品及包装作品。产品造型设计专业2013年被_、文化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示范点。2015年成功举办了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坭兴陶陈设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3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

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该专业还获得了自治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立项,项目经费200万元;学院茶艺类专业,将广西相关的“非遗”项目(茶叶品种――六堡茶、南山圣种,茶器设计――坭兴陶、红木、竹器、竹芒编织等,茶服饰设计――壮锦、苗锦、瑶绣等)融入茶文化之中,打造“茶文化+非遗”的专业特色。

四、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文教育和设计教学创新相结合,开发系统性专业课程和系列化公选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借助“大师领衔、名师导教”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课程,并逐步探索形成系列化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一是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在2006年开始建设,提出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灵魂的课程设计理念,将地理标志性产品钦州坭兴陶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课程特色,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自大师工作室建立以来,课程经过不断创新,成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是开发系列民族文化课程,列入全院性公选课。除上述的民族陶艺课程外,还开发了书法、绘画、剪纸、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抛绣球、竹杠舞)、壮锦苗锦、绣球制作、雕刻(木雕、竹雕、贝雕、角雕等)、打油茶、茶膳等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三是构建以“茶+非遗文化”为主线的民族文化系统性课程。依托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以及自治区茶文化“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在全院开展茶文化普及活动,开发“茶+非遗文化”为特色,涵盖茶产业链的茶叶品种(南山圣种茶、茉莉花茶)―茶叶加工(“非遗”相关的六堡茶工艺、油茶、客家擂茶等)―中华茶艺展演(运用非遗坭陶等制作茶壶、茶器)、茶艺服饰设计―茶叶包装设计―茶业商业环境设计(茶室、禅中、无我茶会)等特色课程,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群。

五、融入现代“互联网+”理念,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培育民族文化传承新人,助推产业发展

依托学院创业一条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工作室大师为学生举办民族文化相关创新、创业指导,共同孵化民族文化创新、创意、创业团队,借助大师的影响力,与企业牵线搭桥,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同时增设创业课程,传授“互联网+”的营销理念、组织与方法,指导学生就业创业。仅艺术设计系近5年来共培养200多名民族工艺能手,其中从事“非遗”坭兴陶创作、设计、营销的毕业生就达近100人。涌现出“刻虾王子”赖培瑞、“拉坯能手”曾世军等一批高手,其中赖培瑞、陈炳辉、曾世军、苏晓艳、梁业兰5人获市级工级美术大师称号,赖培瑞的刻虾茶壶在业界已小有名气。很多毕业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并取得成功。师生创作的坭兴陶作品⒓尤国各类大赛获得10多次奖项,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50多项,为企业完成了大批设计,投放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助推产业发展。

六、结束语

2017年1月25日,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总体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并提出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等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以及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以“茶”产业链延伸构建系统化课程,打造“名师导教、大师领衔”师资团队及推行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相融合培养传承新人的创新,将对职业院校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2]刘洪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教学改革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4(8)

茶艺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制茶实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据估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居世界首位,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高职茶学教育是我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茶叶深加工与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高职茶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学校,茶叶一直以来就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产业,目前该专业的成立,主动面向全国以及长三角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茶叶相关产业群、相关行业,尤其是供销系统内部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等功能性成分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和茶制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茶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同时倡导“茶为国饮”,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制茶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要茶类的加工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工艺的科学技术动向,通过与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审评技术、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茶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思考茶叶生产实际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茶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在开设制茶实训课程时必须考虑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其课程开设时间必须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来合理安排,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制茶的全过程,包括采茶、制茶等,通过学生手工制茶来深切理解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又不影响校外实训基地正常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因此本专业选择春末夏秋时节集中一段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制茶实训。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制茶工艺和实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浙江省开设茶叶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以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了与生物专业群共有的农产品加工教学车间(配备茶叶中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所需设备及小型的中试设备)、分析检测等实训室外,目前已建设完成了茶叶审评实训室和茶文化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茶叶产品加工岗位、品质控制岗位、茶艺展示岗位等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具备了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校园周边缺少茶园,因此无法保证从茶叶鲜叶的采摘要求到茶叶生产加工等全程现场实际教学,而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具备茶园、茶叶初、精制加工实训车间等教学条件才能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系部相关领导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广泛加强与社会上的各家茶叶加工企业和浙江大学潘板茶学试验基地的联系,建立了多个互惠共利、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等需要。

三、立足浙江省的名优茶生产实际,突出教学重点和实用性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产区广阔,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强,由于各地生产茶类不同,传统制茶习惯也不同,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实际。茶树品种及栽培技术不同,生产的茶类加工技术不同,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加工技术更为独特。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是我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其炒制工艺独特,品质优异,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因此制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域实际。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的主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我国名优绿茶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和校外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径山茶的机械加工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过程,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辉锅),通过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序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在鲜叶摊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糖,从而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降低了酚氨比,减轻了绿茶茶汤苦涩味,增进了茶汤的鲜醇度和浓度。摊放时间以鲜叶含水量在70%左右最为合适,此时茶叶中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为适当,因此绿茶的滋味品质最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制茶技能的实际训练,掌握绿茶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每天鲜叶采摘量,干茶量、制茶茶样评比、实训总结等多个方面。

制茶实训课程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浙江省名优绿茶,注意讲授余杭径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其他茶类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述不同茶类在加工工艺技术上的有效结合丰富茶叶产品类型,使茶叶这一传统产品时时焕发新的魅力。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成立了茶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给当地茶农及茶企业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杭州茶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专业教师通过带领专业全体学生参观中国唯一的部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茶叶深加工产品展会、杭州茶博会等,聆听科技、市场前沿专家报告,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由余杭潘板浙大茶学试验基地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及加工能手担任,企业教师主要指导制茶技术,专职教师在负责学生管理的同时,利用知识小课堂,解决学生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1.教材建设与规划。制茶工艺影响茶叶品质,我国传统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类由于制茶工艺不同,色、香、味、形均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加工技术被应用到茶叶加工中,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例如为了改进绿茶的香型品质,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在绿茶加工中,部分地引入红茶或乌龙茶的萎凋、晒青或做青工艺,对绿茶香气改进有明显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茶类加工工艺的结合,可以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自然形成的特有花香品质溶入到绿茶等各类茶中,为创造新型茶产品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实训教材,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地方实际,符合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及时添加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制茶实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加工技术并不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制作制茶实训的“网络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训中没有接触过的其他茶类的加工技术。同时校图书馆订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

制茶实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了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的贴近,保证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近,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真正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茶艺培训总结(篇5)

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茶艺作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方式之一,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为了提高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少茶艺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茶艺培训的过程中,学员们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到茶文化的精髓,掌握了茶艺的技巧。

在茶文化茶艺培训中,首先是对茶文化的介绍。茶文化源自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茶道、茶具、茶礼等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解和讨论,学员们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茶艺的学习中,学员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茶艺的技巧。从泡茶的步骤到茶具的使用,从水温的控制到品茶的礼仪,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细致的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真正掌握茶艺的精髓,做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好茶。

在茶艺的学习过程中,师傅们还会传授一些茶文化的典故和故事,丰富学员们对茶文化的了解。比如,老板茶、云南普洱茶等特色茶叶的介绍,茶人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学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茶文化的意义,也激发了学员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茶文化茶艺培训是一次有意义且富有启发性的体验。通过学习茶文化和茶艺,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还可以享受泡茶的乐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茶文化茶艺的学习中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