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源50字

腊八节的来源5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腊八粥的作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腊八节的来源50字 篇1

每当一入冬我总是既期盼又难熬。期盼母亲尽快做腊八粥,难熬掰着手指等腊八节这一天的到来。

在这滴水成冰的节气里,天还未见一丝光亮,人们就起床穿着厚重的棉衣外套,开始忙碌,脸上却尽显幸福温暖。

腊八前,大家就开始准备大量的制作材料,有红豆、红枣、蜜枣和糯米、黑米……。在腊八节前一天,人们将红豆放进大水缸里泡上一夜,浸泡好的红豆肿了一大圈,红红的小脸蛋特别喜庆,包红枣也是有讲究的,要把每个核都取出来,但是枣的外皮不能断,老人们说这代表长长久久的福气永不断。

蒸腊八粥用的蒸笼是稻草做的。但也有用电器蒸的,只是蒸笼做出来的带有一丝甘甜的清香,而且蒸笼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有经验的人做出来的蒸笼才能确保高温不糊,低温不断气,把腊八粥蒸熟,蒸透,腊八粥的好坏,口感跟蒸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忙了一天,终于在晚上,香喷喷、甜滋滋的腊八粥上桌了,七大姑八大姨们,忙活着端菜弄饭,我五六岁的堂弟堂妹们,闹着要,火炉里的火好想听到似的,烧的也越来越起劲了,锅里的饭菜也在争先恐后的咕噜咕噜冒泡泡,小小的房间,顿时弥漫着亲情的香气,饭好了,我的小堂妹一口气吃了两大碗,小小的樱桃嘴里塞满了腊八粥,很是可爱,我们一大家子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围绕在暖洋洋的火炉旁吃这一天辛勤劳作的果实,心里很是安逸。

望着外面玻璃上的寒霜,在最冷的时候有碗热粥暖心窝,心里燃起了火花。

腊八节的来源50字 篇2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某些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节的来源50字 篇3

红烧排骨,幸福的味道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生活最基本的就是一个字——“吃”。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香醇美腻,且有浓郁汤汁的红烧排骨。

对于掌握了红烧排骨精髓的爸爸,做起红烧排骨,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而我做起来却是笨手笨脚的,那味道简直堪比爸爸的臭脚了。我想想都不服气,总想找机会偷师学艺。

今天中午奶奶正好从菜场买了一斤排骨回来,我大喊:“哼,今天我倒要看看为什么你每次烧的排骨都那么好吃。”爸爸为了向我们展示他那精湛的刀工和烹饪技术,拿起锅铲,先在锅中倒入凉水,把水烧开,再把排骨放在锅里焯水,放凉,放凉后起锅烧油,油温烧至七成热,下锅炸至两面金黄捞出,再用葱,姜,蒜,冰糖熬制,然后,再在锅中依次放入生抽和老抽,熬出黑红黑红的美妙的色泽,顺势倒入排骨,再把葱姜蒜从锅中取出,再次把排骨翻炒均匀,让每一块排骨都吮吸了汤汁,最后再倒入少许的水,盖上锅盖,勾芡收汁。这样,一盘美味的红烧排骨就做好了,这美味无比的红烧排骨,一端上桌香气就扑面而来,这浓郁的味道,真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直接上手抓着吃,这也太香了吧!我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就像几年没有吃饭的小狗一样,疯狂地啃了起来。

我一块接着又一块,啃得汁水全都溅到了我的嘴边,弄得狼狈不堪,又弄得满桌都是,要是一不小心弄在了衣服上,那就倒大霉了,因此我将它称为“调皮捣蛋的家伙”。

这不能用美妙来形容,这是一种充满回忆,奇特,无法描述的滋味,给人以舒畅,陶醉,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