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手指读后感

红手指读后感。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红手指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红手指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东野先生的上乘作品了

,他穿插在故事节中对亲情的反思让我深受触动。即使我觉得情节上还是有某些漏洞,但是漏洞不敌感动,这还在是一本好书。

前原昭夫这个家庭,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里面布满了矛盾、自私和冷漠,是1个让人心里感受压抑的家。丈夫昭夫是1个普通上班族,他缺乏一家之主应有的魄力和责任感,碰到异常没有想到圆滑而又让各方好过的解决方法,在婆媳关系呈现矛盾的时间,他没有运用的调停,在妻子的任性和蛮横中,任由妈妈七年看不到孙子一眼;在父亲患老年痴呆的时间,他没有拿出1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屈于妻子的淫威底下,把照料的责任推给妈妈,自我撒手不管,即使是妹妹春美也比他付出更多的关心,是1个失职的丈夫和儿子。当父亲过世之后,他不情不愿地搬去和妈妈同住,但是囿于婆媳关系的僵硬居然提示和妈妈分开吃饭,我真的无法想象1个年轻时尽心尽力照看儿女的老人在暮年被冷落和孤立的情景!这是何等凄凉,简直让人脊背发寒!养儿子的事他也不曾管过,儿子直巳在学校被欺负孤立,在家被妈妈溺爱成性,沉迷玩撒尤甚萌生幼女癖,他都并了解,是1个失职的父亲。家务从来没碰过,尤甚连一条黑色领带都找不到。昭夫逃避长子的责任,逃避良心的谴责,慢慢的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让家庭四分五裂,温情不存。

妻子八重子性格刚硬,自私自利,眼界狭隘,对公婆冷漠无情,对丈夫抱怨不停,把家庭气氛搞得乌烟瘴气。对儿子千依百顺,包庇溺爱,当丈夫题出报警、和儿子谈话的时间,她总是一味偏袒儿子,凡事以儿子为中心,说什么“就算他是杀人犯,我也要爱护他到底”“他已经在反思,他也受了打击”,也是因为有那样的妈妈才呈现娇纵出那样的儿子!

儿子直巳是1个处于青春期的堕落少年,他的幼稚、偏激、自私、冷酷、变态已经到了1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假如说在小学时代被欺负孤立是可怜的,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是家长的错,但是单凭这些绝对不能构成他沉迷虚拟玩撒世界、冷漠自私、残杀幼女的缘故。那样的人我只能说:人渣、恶心、死小孩。他是1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就算错在自我,也会把责任千方百计地推诿到他人身上,然后暴跳如雷。在杀人之后,他只管把尸体放在院子里,上楼逃到玩撒的世界中,把剩下的一切交给妈妈善后,尤甚没有表现出半点愧疚,耍脾气,砸东西,破口大骂,当妈妈为了处置尸体食欲全无的时间,他居然能够事不关己吃完整部晚餐,由始至终躲在房间里让妈妈帮自我搞定一切,我有缘故怀疑这个少年的精神已经呈现了重大异常。他在妈妈面前装大王,实际上是1个胆小鬼,面对警察的盘问哭哭啼啼地交代事实,当被问及杀人原因的时间却只说“都怪我妈妈”,不知责任为何物。假如摊上那样的小孩,做妈妈的非常为难,非常痛楚,让他自生自灭也不是,帮他担起一切到最后还可能得到奚落和冷眼。那样的人渣固然让人咬牙切齿,但是他会变成那样的人,妈妈难辞其咎。直巳本人也一味把错误推给妈妈,但是“未成年”三个字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他犯罪的挡箭牌,他个人甘于堕落,对生命不尊重,逃避现实,逃避责任也是不争的事实,本人也应该负上好大的责任。我完整想不到面对那样1个小孩,要怎么教育和引导才能让他融入到正常的社会当中。

妹妹春美我只能说她很辛劳,明明已经家里有哥哥,但是还在要为娘家奔波操劳成这个样子,她对妈妈的爱和照看突出在昭夫之上。假如事产生在现实日常中,我想她的夫家对此会颇有微词,但是因为故事的主角不是她,因此东野先生没有展开来写。

其它人我不细谈,就情节而言,这是1个没有悬念的故事,但是它展现出来的家庭带给我的思考是深远的。1个不和睦的家庭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异常,而是每一个人的自私、冷漠、无所谓累加在一起的效果。我最讨厌的八重子和直巳,他们的性格即使不好,但是假如昭夫能承担一家之主应该做的事,绝对不会任由事态产生到这个地步。男人是1个家庭的老师,他的温柔与宽容,坚强与意志都会传染其它的家庭成员,就算妻子和儿子本身的性格再不好,在1个好的氛围下也不会产生那么的大的异常。这个家庭,假如经济宽裕,社会地位较高的话,面对的异常就会少好多,丈夫不会因为没钱而不能请人帮忙看护老人,妻子不会因为住房异常跟婆婆勉强度日,小孩不会那么轻易受人欺负,因此说男人要做好实际不轻易啊...

这本书的要点是:我们“把妈妈都当成什么了”,我们是如何对待生养自我的妈妈,有没有试着去了解他们的辛酸?有没有想要分担他们痛楚?有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这些异常看起来很轻,但是假如做不到就有可能产生前原家那样的惨剧。

政惠奶奶兜了1个圈子向警察说明了真相,让儿子悬崖勒马,可令理解,但是这本书唯一让我觉得有异常的地方是,政惠奶奶既然没有痴呆,又一直在家,那么为什么在孙子杀人的时间她没有阻止呢?作者缺乏必要的交代。另外1个没说了解的地方是直巳,在审问的时间他最后说“……都怪我妈妈”,其中是否有什么玄机?又是什么置成他那样扭曲的性格?只能有读者自行想象。直巳的作案动机一直都停留在昭夫和八重子的猜测下,他本人并没有真正承认过,整个查案的过程中直巳都被藏了起来,很少写到,我本来认为这里有什么出人意料的诡计,论断东野什么都没说。实际假如把这两点交代了解会更出色的,但是瑕不掩瑜,《红手指》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红手指读后感 篇2

看这本书是全程地愤慨不平,觉得这一家子(儿子儿媳对父母,父母对儿子)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太让人顶不住了!

一开始看到儿子杀死了7岁小女孩之后不但毫无愧疚感而且还及其不厌烦地朝父母吼“我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做的事父母有责任,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还觉得:“嗯……这个儿子是真的混账!”

后来看到父亲知道儿子在学校被人欺负却是感到厌烦不予理会,儿子面临青春期的烦恼也只是希望自己感受不到,而且竟然还在这期间尽量“减少和儿子的接触”,因为抱着“不去理会他自己就会好了”的想法,而这一减少,就是后来的“再也没什么接触了”,对儿子的情况一概不知、毫无作为,即使后来意识到了儿子“变得不乖”之后,也只是以“儿子的教育一向由妻子负责,自己不便过问”这样荒唐的借口来一味地逃避责任。真是可笑,对于儿子的教育做父亲的都不便过问,那谁才有资格过问呢?而与此同时呢,母亲对儿子则是全心全意的溺爱,一个劲儿地对儿子“妈妈求你了”,如此这般,低声下气!看到这些,总算是明白儿子的混账是出自哪儿了,归根究底,还是父母!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同情这个可怜儿子三秒钟。

再者就是,已经作为人父的儿子对父母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寒心。老父亲生病了,借着“工作忙”这样可笑的理由不去看望照顾之外,还希望他能早点死,这样自己就能解脱了,和母亲一起住却跟着妻子一起疏远她,对她不闻不问,甚至还利用她的痴呆做出罪恶黑暗的事情……有这样的父母做出的“好榜样”,儿子不混帐简直就是奇迹了!

红手指的含义有很多,是妻子对逝去老伴的怀念以及与他交流的方式,也是老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与爱,幸亏这种爱不是纵容一切的溺爱,不是儿子对儿子所谓的不惜一切的“保护”,因此它才能一招毙命,瞬间拆穿了所有蹩脚的谎言,也赤裸裸揭露出了这个没有心灵纽带家庭的丑陋与冰冷。也幸亏,母亲的最后一丝希望得到了回应,儿子最后痛醒了……

红手指读后感 篇3

最近喜欢看东野圭吾色作品,大部分是悬疑科幻之类的,如果你已经决定开始读他的作品,根本就停不下来,总有一股力量助力你读而向之,那是一种神奇的魔力。

红手指,是一种寓意,更是一种线索,一种期望的提醒。百依百顺的儿子犯了错误,父母帮着隐藏罪行,弃尸公厕,难道这就能换来相安无事吗?

尸体的发现,刑警的取证,使得父母自以为编织的谎言渐渐漏出了破绽。鬼使神差的父亲竟然让自己患有痴呆的母亲做了替罪羊,把一切的恶行全都推给母亲。我在想,这是多么扭曲的心理,为了保护自己未成年的儿子,为了儿子以后所谓的幸福生活,竟然这么无情的牺牲掉自己的母亲。虽说痴呆患者或许可以从轻发落,但是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遭到谴责吗。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不必为自己的罪行买单,不必自我反省,痛改前非。

经过警察的取证推理,最后还是锁定了凶手,但是难以逃脱警察的火眼金睛。从一开始的谎言套路,就露出了破绽。真相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原来母亲没有痴呆,这是这个年纪的一种自我保护,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简单的犹如童年的灿烂,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更没有人情世故的复杂。自己怡然自乐,活的潇洒。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吗,父母对于子女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希望,倒不如自己活得自在舒心。

一切的行为,被所谓的痴呆母亲看在眼里,通过将口红涂抹在手上怼儿子进行提醒,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荒诞。如果是母亲杀死的被害人,那么颈部应该会有红色的手印。但事实再一次证明,这一切都是无稽的谎言,是那么的没有说服力。就像一个小丑在自导自演,娱乐了大家,滑稽了自己。

母亲对于儿子抱有很大的期待,只是不想通过自己的言语进行告知,如果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且从错误的泥皂中走出来,那该是多么深刻的领悟。但最终愚蠢的儿子还是没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最后在警察的实力证据和内心的谴责中,放下了伪装的面具,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惩罚。

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不能希冀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能拿一个亲人的错误去惩罚另一个至亲至爱的人,这对谁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是道德的不理性,亦是对自己的亵渎和不负责。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唯有本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难能可贵的!

红手指读后感 篇4

《红手指》讲的故事反映了当下很真实的问题,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缺失,母亲对子女的溺爱,老人缺少关怀等等。文中前原对自己的儿子直巳不闻不问,儿子小学时被欺负换来的是前原的责骂;对妻子教育直巳的方式也采取不干涉的方式;不关注婆媳之间的矛盾,任其发展;下班不想回家,只想一个人清净下,真的很不明白,结婚成家为什么?直接单身不很好吗?

这样逃避的,不关心的日子,结果呢,儿子杀人了,过失杀人?还是激情杀人?还是预谋杀人?不得而知。妻子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没有责备直巳。让前原想办法,报警不可以,考虑的是直巳还小,邻居怎么看。你们有想过死去的小女孩的家人吗?最后竟然还抛尸到肮脏恶臭的公共卫生间!!!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结局可想而知,留下的证据太多了,很容易就能查到凶手。前原竟然还想让自己的母亲替自己的儿子顶罪,难道就因为母亲像去世的父亲一样,得了老年痴呆,整天在自己的屋里痴痴呆呆的,所以就能替真凶赎罪吗?

“您曾经认真看过您母亲的眼睛吗”是文中加贺警官问前原先生的话,也是我想问各位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等我们长大,作文有能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便觉得父母无用了,便可以抛弃他们,对他们不闻不问,可是父母呢?前原的母亲至今还带着前原小学写给她的牌子,被自己的儿子计划替孙子顶罪,不忍当面拆穿,留些线索---被口红染红的红手指,如果前原多关心一下,就知道母亲只是在装老年痴呆,那双眼睛是正常人的眼神。

最后加贺与自己的父亲隆正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加贺细腻的内心,他尊重父亲,并且信守承诺,承受着他人的误解与责难;加贺与隆正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加贺为什么没有立即逮捕直巳和前原,而是让前原自己说出真相。

红手指读后感 篇5

七月下旬,我用了2个小时看完了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红手指》。全书叙述了一个问题家庭中儿子杀死了一个小女孩,在其母亲怂恿下全家打算瞒天过海,不惜用患神经病的母亲去顶罪,最终在警察的步步紧逼下父亲终于道出事件真相。东野圭吾的许多侦探小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叙述故事,初读还有些不适应,但当许多事件交织在一起真相大白时,反而会给读者一种深深的绝望和细思极恐。即便是《红手指》作者也分别从警察和家庭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叙述。 别人谈过的东西就不再说了,我记下我发现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1.侦探加贺与其父亲的关系在结尾处真相大白,虽然刑警松宫对加贺表示赞赏,但我不与苟同。如果真的爱父亲,大可以表现出来或先前就可以和松宫和姑姑交流,没必要完全遵循父亲的愿望(因为加贺母亲是孤独死去,父亲感到自责,便也要求加贺在自己死前也来)。此处我怀疑作者是用了讽刺的手法,表面上从松宫的角度进行了赞赏,但由于这个情节来得太过于荒谬,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作者也应是不赞同这种做法。 2.我在读罢全书60%时准确的预料到结局,被用来顶罪的母亲政惠从头到尾一直假装是精神病人,换句换说,她假装了疯癫的样子两三年,自己也亲眼目睹自己儿子栽赃自己、孙子步入深渊。我对这一情节最大的感受是不寒而栗:一个平时沉默的人其实是最明白真相的人,其他人也许都在她面前说她坏话,还以为她听不懂。 只是全书并无太多营养,可以作为旅行读物,或用零碎的时间看完,实在不建议用完整的时间来看此书,这样看完会感觉有些浪费。

红手指读后感 篇6

前原昭夫:一个自私、懦弱、毫无责任心的普通上班族,没有照顾过患病的父亲,没有关心过儿子的身心健康,又因为妻子的强势打压而疏远自己的母亲,最后竟然把儿子的杀人罪行嫁祸给无辜的养育他一辈子的母亲身上,令人心寒。

前原政惠:一个平凡的母亲,只是想和儿子、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家人的疏远令母亲失望,于是她将自己封闭起来,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不让其他成员进来,假装老年痴呆;在母亲得知儿子的阴谋之后,她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儿子,希望儿子可以悬崖勒马,这份无私的爱令人动容。

加贺恭一郎: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个人物,我原本以为加贺恭一郎就是一个精明干练,有敏锐观察力的刑警,但在本书中才得知原来加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加贺是爱自己的父亲的,为了遵守与父亲之间的承诺——父亲决定要孤单地死去,为了父亲能够释放对妻子及自己的愧疚,加贺可以忍受别人的误解,可以忍受思念和悲伤,在父亲住院期间,加贺虽从未去探望过,但他一直默默关注着父亲的病情,并且通过邮件指示护士下棋来增进与父亲的交流,这份无言的爱使人感到温暖。

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也应该陪父母变老,有人说父母老了以后就会变得像一个小孩,我希望到那时,我们每一个身为子女的人都可以像父母曾经关爱我们那样去关爱我们的父母!

红手指读后感 篇7

在前半部分就已经将杀人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盘托出,一个年幼的杀人凶手,一个更加年幼的受害者,一个年迈的顶罪者,两个拙劣的隐瞒者,案件本身并不难破。

真正让人感到难受的是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一个家庭对年迈母亲的绝情和淡漠,是为了维护儿子可以将假装老年痴呆的老母亲推出去顶罪还可以用患病无意识来弥补内心愧疚的两夫妻,是孤僻怯懦敏感杀人而不自知的年幼儿子在父母教诲下对警察的谎言和对奶奶顶罪的理所当然,是老伴患老年痴呆去世后因为对社会和家庭成员的不抱希望而假装病患只为创造一个自身世界的奶奶。

在有着重家族的家庭血缘传统的日本和中国,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应给予这些被时代列车拖着走的人更多的耐心和尊重,然而书中描写的现象,我们内心其实都知道社会大量存在,或许只是没有上升到命案的地步,所以没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等到重视,那应该是火已经烧到自己身后了。

在感慨道德亲情沦丧的同时,小说依旧给了人喘息的机会,依旧不乏温暖和感动,让人感动的是奶奶在清楚儿子将自己推出去顶罪的意图时没有戳破,而选择三番五次暗示和挽救母爱;是奶奶在爷爷患病去世后为了体验他在这人世间弥留之际的苦难而装病多年的爱意,是加贺警官为了成全父亲为了弥补对死去母亲的愧疚而在医院孤独去世,守在门外发匿名邮件的苦心。于冷漠的不道德中仅现的那点点温情,才越发可贵。

在警察的层层的紧逼和心理压迫下,终究让案件回归其本来面目,然而已经刻在老人心里的伤痕,怕是永远无法痊愈,让人压抑。

红手指读后感 篇8

每看完一部小说,总是忍不住想写下一些感悟:

《红手指》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红手指是指涂了口红的手指,原来不是我刚接触这个书名想象的那种恐怖的故事。今日不讲故事情节相关的话,只想讲讲小说里影射出的两个社会问题:

1.教育问题:原生家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父母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只会更让孩子误入歧途,不明是非,肆无忌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息息相关,父母若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往坏的方向发展了。

2.老龄化严重问题:社会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问题,自然养老的责任全部落到子女身上。久而久之子女负担越来越大,当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其它问题一齐爆发时,家庭就会越来越不和谐,对于中产阶级,目前状况就是如此。在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必须记住的是,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许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无论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都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

红手指读后感 篇9

《红手指》听完了,原谅我的智商,原谅我的理解能力,当语言消失的一刹那,脑子仍沉浸在半糊涂半清醒的状态。

静静地思索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头绪,东野大叔这本书究竟在写什么?

这部作品在篇幅上其实并不是太长,案件情节不是太复杂。以一个女童离奇身亡展开情节逐渐走入诸多社会问题的背面。当洋葱层层剥开,案件迷雾的最后只剩下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凉。这部作品的写作重点不是放在案件的推理上,而是放在了反映现实的家庭悲剧上,生活的悲鸣中,小说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一一亲情的流失。

简单梳理,其实有两条线,明线是昭夫得知儿子犯罪之后抛尸到警察查案的经过,再到最后交代真相。这条线让人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的自私自我软弱无能,阴暗可怕,心理扭曲,不义不孝的无情一面。这一家子人里有悲伤的爱情,有无限的溺爱,懦弱的逃避,有责任的缺失,有道不尽的心酸,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那缺失的亲情。书中印象最深的这句:当直已被警察带走时,说“都是我父母的错。“

另一条线则是一条暗线一一加贺和父亲的关系。

一直以为加贺是恨父亲的,父亲得病住院,至死也不送最后一程,到最后才知其实这正是加贺父亲的夙愿一一和妻子一样孤独地死去。而加贺为了成全父亲,宁愿忍受思念和悲伤,也不愿再在濒死的父亲面前出现,而在背后用其他方式默默地关怀,惦念着。父亲虽然在孤独中死去,在心头却释放了对妻子的爱。加贺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两条线,一明一暗,一正一反,无比鲜明地讽刺与嘲笑了两个家庭不同的亲情道德,折射了社会上这种家庭的普遍性。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小夫妻为如何教育孩子争论不休,也常见到双亲老了,怎样照顾两方的老人,家庭中常处理不好两者间的关系。听多了,见多了,有时只有沉默,语塞,难受。

其实家庭亲情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语讲:子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庭亲情的温暖是不可缺失的。同样,对待家里的老人,更要给予家庭的温暖。这可能说说容易做做难。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唯有本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句祝愿的话:愿天下所有家庭亲情洋溢,亲情普照,和睦幸福!

红手指读后感 篇10

本书反应的正是当下的社会现象及家庭问题。

主人公妻子不愿照顾两位老人,推卸责任没尽到半点孝道,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才导致了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这大概就是慈母多败儿中最好的案例吧。

身为母亲不能因为爱就宠坏,多点时间陪伴,发现问题需及时指出,做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孩子犯错尽想着如何帮忙掩盖,这对夫妻也是绝了,将错就错,竟然想让老人去帮自己小孩顶罪,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发指。当时看到主人公对加贺举证自己母亲时气的让我抓狂,没有照顾老人,还想着让老人家替自己小孩顶罪??

其实老人给过很多次暗示的,给过主人公认罪的机会,他哪怕看老人家一眼,关注一下都能接收都信息。可想而知主人公多少次伤到老人的心啊?

最后是因为老人家的拐杖,触动了主人公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还是无动于衷,就很想问还是人吗??

本书的老母亲给儿子的一次次机会感动到了我,孩子永远是母亲们的软肋,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与把毕生的耐心都给予孩子。